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改为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对此,有人称赞此举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公车改革”,也有人对最终的改革效果心存疑虑。请你谈谈对政府这一改革举措的看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车多、滥用公车、财政开支大等现象屡见不鲜,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遏制“三公”消费的重要举措。公务用车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负担和浪费,公车私用、滥用还给党和国家形象抹黑,政府公信力也由此受损。为了减少行政费用支出、缓解国家财政负荷过重的状况、树立政府廉政形象,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近年来出台和试行了一系列公车改革方案,本次中央发文明确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并以货币化补贴的方式取而代之,且给定了时间表,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其一,公务用车改革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
其二,官员“出无车”,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干部待遇的一个重大转折。取消公务用车能有效遏制部分领导干部的享乐欲望,淡化官员的特权意识,鼓励公务员和群众一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这也显示了党中央治理“三公”消费、防止“车轮上的腐败”的坚定决心,为我国政府清廉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三,公务用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通过全面彻底的公车改革,能降低行政成本,减少甚至杜绝财政浪费,促进建立节约型政府,同时将更多的政府财政收入用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
其四,使用货币化补贴方式来施行公车改革,保障正常的公务出行费用,不会降低行政效率、影响公务活动;同时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城市建设中的堵车因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车改革在我国并不是第一次施行,以往地方政府如杭州车改、温州车改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政策都有不完美之处,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争议也较多。那么本次“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公车改革”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落实:
第一,注重落实,避免钻制度的空子。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要进一步明晰车辆范围,消除可能的“变通”口子。
第二,要加强检查和考核,加大制度施行后续效果的把控力度,加强公务员用车的纪律要求,将“公车改革”实施效果纳入各级领导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中,与部门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考核挂钩。
第三,公车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需要妥善处置、平稳推进,务必以更有效的举措、更细致的工作来推进改革。对公务人员,应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福利,不得以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更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车。对司勤人员,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排转岗就业和相关保障,只有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营造积极和谐的改革氛围。
第四,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公车改革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变通”,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离不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等的通力合作。同时,公车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发挥社情民意和单位内部职工广泛的监督作用,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总之,公车改革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经济生活的新气象,政府在施行过程中需在公开透明、细节条款、接受监督上做得更好,配套举措更为完善。只有像这样优化、成熟、系统的公车改革方案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我们才能从公车改革入手,切实为遏制“三公”消费提供有力保障,打造真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