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从短期内,尤其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即供给者以相应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从长期来讲,效率,特别是作为一种经济效率必然是由其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属性决定的,而公平作为一种权利,以及社会对这种权利的普遍要求,属于社会制度层面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安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平的历史实现程度,是辩证统一的。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平与效率的政策经历了打破“平均主义”、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到提出公平与效率关系并逐步确立和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再到关注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最后提出更加注重公平的三大政策调整阶段。 ①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政策。从1978年至1985年间,针对建国以来“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而导致的共同贫困及效率损害,我国提出了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实行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时期单纯强调“先富”,重视效率提高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这一时期尚未提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强调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先富的手段和途径是“勤奋劳动”、“辛勤努力”、“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不仅强调速度、效率,也注重效益和效果。所以事实上是强调经济发展中的效率。 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确立与发展。在“先富”政策的引导下,人们在实践中单纯看重效率,出现了以牺牲公平求效率的现象。一部分人通过合法途径富裕起来了,也有一部分人或者通过钻政策的空子或者利用垄断权力或者通过不法途径富裕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步增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渐凸现。为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开始提醒防止两极分化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之后制定了落实该政策的操作方式。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本阶段继续强调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但不再单一强调“先富",而是在强调效率提高的同时,重视对“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处理,提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进而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从本阶段政策调整的发展进程来看,对兼顾公平的政策内容、方法逐步增多,表明对公平的重视逐渐增加。 ③重点关注公平。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我国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而是重点强调公平,从提出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其目的是为了遏制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发展态势,规避日益紧迫的两级分化危险,缓解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加剧的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这一阶段,公平成为关注的重点。从注重公平的环节来看,不再仅注重结果公平,也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关注公平的内容也不断拓展,从分配公平逐步拓展到包括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在内的各方面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针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特别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