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①基础知识,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
②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基本技能属于能力的范畴,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③技巧,是指一种技能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技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不同类别的学科及内容的教学,对三者关系的处理应有所不同。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①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包括持久力、适应力和抵抗力,都与身体健康水平有关。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力,主要应注意教学卫生。
②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核心成分是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③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它包括体力、智力、知识与才能。能力通常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但也指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
④创造才能,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指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智能、灵感与意志去探索、发现、创建他尚未知晓的新的知识或方法的能力。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①思想,是指理性认识,其中主要是作为思想意识的观念形态,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文化的与审美的等方面的思想观念。
②价值观,是指推动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信念与准则,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
③情感,是指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情操。情操,是由情感和思想、信念等因素综合形成,也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能够自觉顽强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修养品性。
④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由思想、情感、意向等综合形成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心理结构,是调节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中介,直接决定个人行为的方向、性质与强度。
总之,教学既要贯彻教育目的,完成智、德、美、体和综合实践教育的任务;又要依据教学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智能与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正确思想、情感和态度。这两个维度的任务在教学实际中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