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舆论引导是指传播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在我国,舆论引导过程的参与者一共有三方:一是作为舆论引导总设计师、总策划者、总控制者的政府;二是作为舆论引导实际操作者的各个媒介组织;三是作为舆论引导的受施对象——传播媒介所面对的千千万万的受众。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舆论引导可以用不同的传播学理论进行解释。 (1)议程设置理论:媒介选择的信息如何引导和影响受众的态度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尽管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即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舆论引导本身就是一种媒体为公众设置讨论议程的行为。例如,在十九大召开期间,主流媒体对会议相关内容的报道占据了大量篇幅。公众在这段时间里所接触到的新闻,绝大部分也都是关于十九大的。 (2)意见领袖:观点是如何通过部分人迅速扩散到大众的 意见领袖理论起源于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的两级传播论。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发挥关键意见领袖的作用。例如,每年央视315晚会期间,都会召集一批微博大V对晚会进行宣传和造势,唤起受众对于这项活动的重视和讨论。 (3)把关人理论:媒介对传播的信息是有选择的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信息源和信息角度都呈现快速增长和大量爆发的趋势,信息鱼龙混杂,更是要好好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当好“把关人”角色。例如网信办会在微博后台对舆情进行监测,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实际上是经过把关人过滤之后的信息,从而发生观念和态度转变,实现舆论引导的效果。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