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1)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是实际利率论。

图1 实际利率论
该理论是指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传统经济学中的利率理论。它强调产出与利率水平完全由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即生产率和节约率决定,而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故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I=I(r)且

;而节约率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储蓄流量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S=S(r)且

。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达到均衡水平,因此利率由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如图1所示。
在图1中,I为投资曲线,I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S为储蓄曲线,S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I、S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
0
为均衡利率。若当投资不变而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使S线右移到S"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
0
下降至r
1
;当储蓄不变而边际投资倾向提高使,线右移至I"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
0
上升至r
2
。
它以萨伊法则为基础,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经济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片面强调技术水平、资本、资源等真实因素对利率的作用,忽视了货币因素,是有失偏颇的。
(2)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是货币供求论。
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投资等实物因素决定利率的观点相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借贷和利息的支付都以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为一定量的现在货币与一定量的未来货币相交换。因此,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来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货币供求论以分析利率的决定因素。
首先,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而利息就被定义为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他认为,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持有的财富(股票、债券等)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有蒙受损失的风险,并且流动性较差;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是社会财富的真正代表,可随时转化为其他商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但货币不能生息。因此人们对货币具有流动性偏好,即考虑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大多倾向于选择货币,其动机包括:①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以备日常之需,它与收入成正比;②预防动机,人们为应付紧急需要而保有一部分货币,它也与收入成正比;③投机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以备将来投机获利,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其次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而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均衡点。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增加,当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

图2 货币供求均衡及利率决定
如图2所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均与收入成正比,合起来用L
1
(Y)表示,则

;投机动机可用L
2
(r)表示,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