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一个小伙子见到了他心仪已久的姑娘,突然感到脸部一阵发热,感到十分紧张……”请用几种情绪理论分析这个小伙子的情绪过程,并谈谈你对这些理论的看法。_______
从题意可以看出,小伙子发生了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心理学对情绪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从现有的几种不同的情绪理论看,这个小伙子面对这个情景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过程。
(1)情绪的早期理论
①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中,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在他看来,悲伤是由哭泣引起的,而愤怒是由打斗所致。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外界的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身体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从这一理论来分析小伙子之所以感到紧张,是因为他心跳加速,然后知觉到了自己的快速心跳,所以才紧张。
②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质疑:a.机体生理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不能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b.各种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机体变化难以分辨、感觉到不同的情绪;c.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以通过药物引起,但是药物只能激活某种生理状态,而不能造成某种情绪。坎农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坎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他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从这一理论来分析小伙子之所以感到紧张,是因为他看到这位姑娘后,视觉将信息传至丘脑,丘脑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下行到外周,引发心跳加速;另一方面传至大脑,让大脑感到紧张。
(2)情绪的认知理论
①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刺激情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人们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或者愤怒和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一步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血管和内脏的反应再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就是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从这一理论来分析小伙子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他看到这位姑娘后,首先对这个情景进行评价,发现自己可能无法妥当应对,便感到紧张,进而心跳加速。
②沙赫特的二因素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实践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人生理状态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三方面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亚系统: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对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从这一理论来分析小伙子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他知觉到心跳加速,发现自己行为变化了,然后进一步评价自己的行为。如果认为应该紧张,于是继续紧张;如果认为不要紧张,便会逐渐消除紧张。
③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a.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b.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c.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价,甚至初评价,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进入70年代,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的学者们,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些子系统中,伊扎德认为认知过程引起比较和辨别活动,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和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因此,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伊扎德还提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前额皮层等神经结构。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在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中。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情绪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
关于情绪的激活与调节,伊扎德提出了四个基本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