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首堵”要迁都

2010年9月17日北京发生“惊天大堵”。当日,北京一场细雨,长安街东西双向堵车,继而蔓延至143条路段严重堵车,北京市交管局路况实时显示图几乎通盘红色。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令人崩溃”“惨不忍睹”的字眼来形容。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京“首堵”已成常态,不“迁都”已经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
12月13日,上海学者沈晗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最好的选择,并提出未来的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有人将其表述称之为“迁都治堵”。12月15日,沈晗耀告诉《郑州晚报》记者,媒体“曲解”了他迁都的本意,他的设想是在中部与西部、南方和北方连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首都”,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以此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失衡的状况。治疗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只是迁都后的一个“副作用”。沈晗耀说,他所认为的新都选址,不应该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大中型城市,而是再造一个新城。与大多数建议者一样,沈晗耀将“新都”的选址定在了中原地区或长江流域,较好的两个迁都地址是:“一个是湖南岳阳,一个是河南信阳。距离武汉二三百公里的地方都是最佳的选择。”他的理由是,这些地方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更重要的理由是,迁都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转移。
其实,1980年就有学者提出将首都迁出北京的问题。1986年,又有学者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一度引起极大的震动。2006年,凶猛的沙尘暴将“迁都”的提议推向高潮。当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此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网上发出酝酿已久的迁都建议书:“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我们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并上书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议分都、迁都和修改宪法。2008年民间学者秦法展和胡星斗合作撰写了长文《中国迁都动议》,提出“一国三都”构想,即选择佳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为国家经济首都,北京则只留文化职能,作为文化科技首都。
网络上,关于迁都引发的争议,依旧在热议,甚至已有“热心人士”开始讨论新首都如何命名。但现实是,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和讨论,不过,也仅仅限于民间。
(摘自中国新闻网《大堵车引中国迁都争论,多地掀民间选都热》,2010年12月17日)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一篇似是而非的论证

原文从首都北京在交通、经济、气候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有必要迁都,其论证是欠充分的,有待商榷。
第一,原文提出要改变城市路况必须迁都,这一观点似乎不足以从原文的论证中得出。作者用“惊天大堵”、“令人崩溃”、“惨不忍睹”等带情感色彩的字眼,来令人相信首都路况已差到必须迁都的地步,似乎缺乏有力充分的事实依据。而且,引用名人白岩松和地产商会理事的话来引证必须迁都的观点,似乎也欠缺说服力,因为名人和权威的话并不一定就总是准确无误的。
第二,原文说迁都是最好的选择,其理由“迁都可以培育符合市场经济的政策拉力”,是不充分的。行政中心地理位置改变,并不一定就能培育出政策拉力,就算能培育,也不能保证符合市场经济需要,这二者无必然的联系。并且,作者“迁都可以根本改变生产力分布失衡”的说法似乎也有些过于绝对了。生产力分可能与很多综合因素有关,比如生产资源,劳动力和人才,产业格局合理,配套政策等,并不一定是首都地理位置这一单一因素决定的,很难得到迁都与之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三,原文主张迁都,理由之一是新址岳阳、信阳水源丰沛,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这也有待商榷。首都的确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战略地位、文化以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水源交通和地势,都只是建立城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更不能作为成为首都的充分条件。另一理由——迁都有利于带动西部发展和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也只是可能发生情况,却不是必然发生的,用来论证作者观点也欠充分。
第四,原文根据“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就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缺少事实论据。更何况南方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合建都还有待商榷,如地质灾害、洪水灾害等。再则,因为首都所在导致环境恶化,还是环境恶化导致必须迁都,还需明确。如果因为前者,迁都后势必导致新一轮的环境恶化。
综上所述,原文的论证不能充分得出作者的观点,其有效性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