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全书与纸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在生产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利用 wiki 软件技术构建的维基百科被称为 “ 最大胆的网络实验 ” 。 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收录了 8 万个条目, 而 “ 维基百科 ” 在短短 4 年间就收录了近 50 万个条目。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 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 任何人都可以对它进行编辑修改。 每天, 全世界有上万名铁杆维基迷自愿为它添砖加瓦, 让维基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通过百科全书的发展来看两者在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别:
( 1 ) 从 “ 一个智者 ” 到 “ 一个最佳方式 ”
百科全书从诞生之初就仰赖所谓的 “ 一个智者 ” 模式。 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简易的草纸上用笔记录下了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 400 年后, 罗马贵族普林尼编纂了 37 卷百科全书《博物志》 , 展示了他那个时代的知识。 18 世纪, 狄德罗、 伏尔泰、 卢梭等人花了 29 年的时间方编就了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 。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 知识界从科学化管理和流水线作业得到启发, “ 一个智者 ” 模式才开始被 “ 一个最佳方式 ” 所取代。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就是以这种工业化的操作模式编纂而成。 在一位管理者的指挥下, 各个专家团各司其职, 编纂自己所熟悉的领域, 将百科全书的触角伸展到各种知识的角落。 20 世纪末,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又改变了百科全书。 如今,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和《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这些重达 590 公斤的大部头仍然在以 1100 美元左右的价格卖出。 但是, 主要收入来源于互联网的订户。 不过, 其生产模式包括产品本身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 2 ) “ 臭皮匠 ” 模式的出现
有先见之明的吉米 · 威尔士带来了百科全书的第三种编纂模式 “ 以十当一 ” , 其实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 “ 臭皮匠 ” 模式。 它不再依赖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的智慧, 而是从成千上万还算聪明的人那里汲取智慧。 而位于维基百科金字塔最高层的则是它的创始人威尔士, 他被某些维基用户称作 “ 仁慈的独裁者 ” 。 因为他的权限很大, 可以锁住网页, 禁止不良用户使用、 任免 “ 发展商 ” 等。
( 3 ) 实行 “ 诸侯割据 ” 的网络百科
与传统百科全书编纂方式不同的是, 维基百科所实行的不是 “ 中央集权 ” 制, 而是极端的 “ 诸侯割据 ” , 是最纯粹的 “ 开放性资源 ” 。 维基百科的条目或许不够完美, 但是也并不差劲。 在接近 50 万条的英语条目下, 许多条目质量甚至可以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相媲美。
( 4 ) 中立性和良好愿望
让这种新型编纂模式生效的不仅仅是集体智慧和巨大的 “ 劳动力市场 ” , 也是网友们对两个基本原则的认同。 首先是中立性, 所有的文章都不应带有个人偏见。 其次是良好的愿望, 即作者的本意有助于完善这个条目, 而不是损害它。
维基百科代表着对理性至高无上的权力和 “ 人心本善 ” 理念的信仰。 按照维基百科的理想, 抱有良好愿望的人们有时会持有不同意见, 但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融合多人智慧, 真理最终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