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例文]
关注农村养老 实现老有所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社会的美好期待,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入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不管是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还是“以房养老”,似乎都在描绘着城市“夕阳红”的美好愿景,但农村养老却几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我们应该更多关注那些留守家园的老人的幸福,才能真正确保社会整体实现“老有所依”。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在城市老人都“一床难求”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养老的社会化之路,可以说更是遥不可及。在农村,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负担重,精神空虚,儿女的不孝导致老人自杀等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村养老隐忧重重。农村养老的这种无夸和无助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必须深思。
养老观念渐被遗忘。不管是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是法律规定的“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告诉我们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但现实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道德被渐渐遗忘,在农村有部分人道德沦丧,把老人当“包袱”,不履行法定的义务,让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年老住无居处,生活无着落,无法安享晚年。
农村社会保障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多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养老金数额的“城乡差距”更是直接彰显了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社会性、福利性不足的重大问题,直接降低了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以老年医疗为例,虽然推出了“新农合”,但是基本医疗建设不足,无处求医问诊,而低廉的补助标准相较医药费用无疑杯水车薪。“救护车一响,老母猪白养”,农村家庭收入依旧是医药费用的重要组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乔老难题。
养老机构建设不足。农村老年群体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生活水平低下、健康状况不佳、自理能力下降、经济来源匮乏,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养老机构缺乏,没有足够的床位供老年人使用,除极少数“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体养老外,其余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还停留在传统的主要由子女或家庭赡养的形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
近几年来,我国不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虽然成绩突出,但却要清醒地认识到,若要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依”,仍有一段坎坷艰难之路要走。只有清醒地看到问题,加大重视力度,“夕阳无限好”的幸福阳光才能普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