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背景材料]
在2014年6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新中国成立初,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户籍制度逐渐建立。当时的功能主要就是进行人口信息登记,了解人口情况,进行身份证明,维护社会治安。后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户籍开始逐渐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基础。为了保证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稳定,户籍管理开始逐渐地朝着加强控制人口迁移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严格管控的人口迁移制度或户籍制度,已成为横亘在我国城镇化和市民化道路上一道坚硬的“制度壁垒”。
统计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然而,完全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实际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还有2亿多农民处在“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半城市化”状态。“融不进的城市,离不开的乡土”成为了许多进城农民的心理写照。
在大城市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辛勤劳作的每一滴汗水都记录着他们为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他们在养老、医保等社会福利方面享受到的也是与城市户籍人口不同等的待遇。
参考背景材料,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为主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论点鲜明,论证充分;
2.见解深刻,结构完整;
3.语言顺畅,书写工整;
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范文]
户籍制度改革将为中国发展增添巨大活力

传统的户籍制度曾在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道路上的樊篱。规模宏大的户籍制度改革,意味着上世纪中叶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场变革将使大量城乡居民开创崭新生活,我国经济社会也会由此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在原先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大部分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活动。同时,城市地区凭借政治功能和经济优势可以轻易地转移农村资源和财富。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控制农产品资源供应的“统购统销”决议,取消农产品自由市场,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乡村获取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有利于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与市民相同的待遇。一旦人的城镇化规模实现,就将新增数以亿计的潜在消费人群,带来长期的城镇化红利。激发农民的创富智慧、农业的发展潜能、农村的建造热情,必定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解决城市用工短缺难题。“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观念。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却得不到公平的社会待遇,甚至时常遭受权益侵害。探究“民工荒”的深层原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其症结所在。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在广东破冰,同时对农民工入户城镇后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配套制度改革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拆除户籍藩篱,让农民工进城变市民,享受到与自己的贡献成正比的待遇,城市地区才能继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用工短缺难题,中国才能继续享有人口红利。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流动劳动力的牢牢控制,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大打折扣,抹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特殊的经济转型期,户籍藩篱对农村劳动力的无形盘剥,使劳动者个体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导致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从产业结构调整到企业创新突破都留下了阴影。市场竞争有失公正,经济发展畸形。拆除户籍藩篱,最大限度承认人的自由迁徙权利,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进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改革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阻碍,改革再难也要推进下去。国家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保证政策落买,保障利益再分配顺利进行,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来持续这个过程,让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成为户籍改革最好的催化剂。无论是农村大包干还是取消农业税,我国每一次深得民心的改革都会为社会发展增添巨大活力,相信户籍改革将为农村、城市的腾飞插上双翼,真正实现比翼齐飞。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这场变革将使大量城乡居民开创崭新生活,我国经济社会也会由此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分论点——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解决城市用工短缺难题;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2.结构
分析问题型。这篇文字结构简单明了,语言平实。开头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藩篱入手,论述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及必要性,引出总论点。主体部分围绕“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这一主题,从城镇化进程、解决城市用工短缺难题、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透彻,结构严谨。
第二段论述户籍改革的意义之一——有利于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先介绍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进而阐述了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使乡村获取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从而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第三段论述户籍改革的意义之二——有利于解决城市用工短缺难题。首先介绍“民工荒”出现的原因,然后具体论述户籍改革如何有利于解决城市用工短缺难题。
第四段论述户籍改革的意义之三——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本段写作逻辑同前两段,都是先介绍问题,然后具体论述户籍改革如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尾段借用“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句话,说明了户籍改革的不易和漫长。前面论述了户籍改革的意义,按照一般的逻辑结构,本段介绍了实现户籍改革的具体措施。最后提出展望——通过户籍改革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比翼齐飞,收束全文。
二、知识储备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实现路径,要求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意见》指出,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意见》强调,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防止急于求成、运动式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出台具体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三、精彩语句
1.拆除户籍藩篱,让农民工进城变市民,享受到与自己的贡献成正比的待遇,城市地区才能继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用工短缺难题,中国才能继续享有人口红利。
2.路漫漫其修远兮。
3.无论是农村大包干还是取消农业税,我国每一次深得民心的改革都会为社会发展增添巨大活力,相信户籍改革将为农村、城市的腾飞插上双翼,真正实现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