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是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Ⅲ、H2A、H2B、H3、H4相互缠绕构成。其中H2A、H2B、H3、H4组蛋白是核小体核心组蛋白。在一个核小体中,核心组蛋白分别都有两个,它们形成核小体的核心。在连接核小体之间的DNA上,结合有H1组蛋白。对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由DNA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了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体包装的一级结构。在组蛋白H1存在的情况下,由直径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组蛋白H1对螺线管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多级螺旋模型认为:螺线管是染色体包装的二级结构,螺线管通过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0.4n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是染色体包装的三级结构,这些螺线管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长2~10μm的染色单体。放射环模型认为:螺线管形成DNA复制下,每18个复制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结合在核基质上形成微带,微带是染色体高级机构的单位,大约106个微带沿纵轴构成子染色体。 染色体列队是有丝分裂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启动染色体分裂并向两个子细胞中平均分配的先决条件。染色体列队中有很多种蛋白参与,最主要的要数Mad和Bub,这两者可以使动粒敏化,促进动粒与微管接触,只有等染色体被微管捕捉并排列到赤道板上,Mad2和Bub1从动力上消失,后期才能开始启动。牵拉假说认为:染色体向赤道板上运动,是由于动粒微管牵拉的结果。动粒微管越长,拉力越大,当来自两极的动粒微管的拉力相等时,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板上。外推假说认为:染色体距中心体越近,星体对染色体的外推越强,当来自两极的推力达到平衡时,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板上。这两种假说并不排斥,有时可能同时作用,或有其他机制共同参与,最终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在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之前,Mad2可以与后期促进因子复合体(APC)结合,抑制APC活性,阻止细胞周期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当动粒与微管连接后,CENP-E分子的结构和位置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Bub1的活性,进而影响到Mad2的稳定性和与其他有关物质的结合,最终导致Mad2对APC抑制作用的解除。 从DNA到染色体要经过四级组装: 压缩7倍 压缩6倍 压缩40倍 压缩5倍 DNA→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体 经过四级组装成为染色体,DNA共压缩了8400倍。 染色体列队与细胞骨架有关,两个假说:牵拉假说和外推假说。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