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
以下是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块,本课选自教材《家乡的春天》中的教学片段。
在初中色彩知识课程中属于基础阶段。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2.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色彩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情感功能。
3.教学活动片段一:
在春游活动中,教师借助自然环境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色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学生在此过程中,在和教师的积极交流、互动中获取色彩基础知识。
高原春天的原野上,一片生机盎然,各色花朵竞相开放。教师利用春游的机会结合“家乡的春天”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颜色花卉间形成的色彩关系。提出“为什么紫色和黄色放在一起特别鲜艳”,引出有关色彩本质特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各色花朵、树叶,有针对性地选择色彩进行摆放、组合,形成不同的色彩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做点拔、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片段二:
在色彩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的情感功能,教师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感悟色彩的情感功能。情感是无形的抽象概念,色彩则是可视的具体现象。在教学中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低沉的大提琴曲《天鹅》和欢快的《丰收锣鼓》的音乐片段,同时在大屏幕上按音乐的旋律节奏轮番展示与之相应的色彩图片,如和《天鹅》相对应的是冷色,和《丰收锣鼓》相对应的是暖色。音乐结束后,教师借助大屏幕上展示的色彩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强化音乐的旋律,节奏与人的情绪、情感的联系,与色彩的冷暖关系的联系,分析讲解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功能,使学生较客观、轻松地理解情感和色彩的关系,并会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问题:
问答题
27.案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与新课程中“课程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片段一中教师运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音乐和图像来组织教学。两个片段中教师都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了新的课程资源。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8.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
【正确答案】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美术课堂上,无论是讲授还是按部就班的示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了,也不能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让“探究性”“自主性”等新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时代所趋。片段一中,教师就运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学习,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除此之外,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争取最大限度开放美术课堂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往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更新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片段二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将音乐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知识,这种直观性教学比起教师口头的阐述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从中获取的“养分”也要丰富得多。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9.在案例中引进了音乐元素,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在案例中引进了音乐元素,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在该案例的教学尝试中,教师请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听后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与情绪、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教师将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立体式教学,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更广泛地了解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情感、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