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在毕业生招聘会上,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应聘者提供的简历和求职书越来越厚。请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应聘者采取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招聘单位不能确信求职书传递的信息,它将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应聘者和招聘单位的策略选择将会形成怎么的结果?针对这种结果,市场管理者和应聘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招聘会的市场效率?
【正确答案】这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经济主体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信息多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优势获得利益。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招聘方和应聘方,招聘方对应聘方的信息不了解。
在劳动力招聘市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在合同签署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次品驱逐优品这样的选择行为。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
解决逆向选择的一个办法是发送信号。
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主动地发送信号,来证明其产品是高质量的,如假一赔十,免费保修等,就是信号,表明其产品是高质量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应聘者发送信号证明自己是高质量的,因此,应聘者提供的简历和求职书越来越厚,大学校园也不断流行考证,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等,这些都是为了在就业市场上发送信号。
如果招聘单位不能确信求职书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应聘方可能是高素质的,值得高工资,假设是10000元,也可能是低素质的,只值低工资,假设是4000元。因为信息不对称,招聘方只能根据期望值给出薪金水平,假设高素质和低素质的可能性均为1/2,那么当招聘单位给出的薪金水平为7000元时,高素质的应聘者走了,低素质的应聘者欣然签约。结果是“劣币驱逐了良币”,是逆向选择。
若招聘方预期到只能招到低素质员工,要么是放弃招聘,则市场完全失败。要么是降低工资水平,那么上述选择过程重新上演,只会招到越来越差的员工,造成逆向选择。
因此,应聘者和招聘单位的策略选择将导致逆向选择,造成市场失灵。
针对这种结果,应聘方可以发送信号,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文凭、考证、获奖等。按照斯宾塞的教育信号传递模型,教育程度是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号。例如重点大学的文凭,代表着高能力的信号,能考进重点大学,能从重点大学顺利毕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因此,有重点大学的文凭就能把他的能力与其他人区分开来,从而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发送信号必须是有成本的,而且两类人发送同样的信号的成本差异要足够大,这样的信号才是有效的。真正高质量的产品,发送免费维修信号的成本足够低,而低质量的产品,发送这样的信号的成本是很高的。高能力的人获得重点大学的文凭成本较低,而低能力的人获得重点大学的文凭,成本是巨大的,只有这样的信号才是有效的。
招聘方可以采用效率工资理论。面对信息不对称时,不是降低工资,而是提高工资。降低工资只会使受聘人员的质量越来越差。若提高工资的话,会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求职者,高质量求职者与低质量求职者之间的信号竞争,很容易就把低质量求职者筛选出去,高质量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招聘方招到更高质量人才。
招聘方也可以采用信号甄别理论,通过设计一种工资机制,让高质量和低质量的求职者主动显示出自己的类别,各就其位。高质量求职者不会选择低质量求职者对应的合同,而低质量求职者也不敢选择高质量求职者对应的合同,这样就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
对于市场管理方,建立机制要求应聘方诚实守信,各就其位,如保证金制度、担保机制等,要求应聘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对欺骗行为进行惩罚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