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1985年12月5日,第四十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IVD),亦称“国际义工日”。如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这一天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际志愿者日作为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标志已经深入人心。
    去年12月5日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地志愿者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在南昌市,上千名志愿者组成很多个志愿服务队,进入到各个社区开展活动,其中包括体育志愿者到社区指导居民们练习太极拳等科学健身活动,消防志愿者到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开展消防知识普及活动,旅游志愿者到景区开展文明旅游劝导志愿服务活动,法律、医疗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援助、义诊治疗等服务,以及打扫环境卫生、文艺演出等丰富的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让广大社区居民们享受服务、感受快乐。
    其实不光是在南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日主题活动都会精彩异常。志愿服务正式引入中国已近20年,进入21世纪,志愿服务呈现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发展进程,志愿者人数不断上升,志愿者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志愿者服务行动不断创新。
    然而,在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困惑也随之出现。
    在一些市民看来,只提供服务不收钱,就很可疑,对其服务目的、质量以及人员素质持不确定看法,缺乏信任感。
    很多市民也看不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有的市民认为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度离市民的要求还有距离。如为孤寡老人简单的搀扶陪伴、买菜做饭,已经不是社会的最大需求,更多社会群体希望得到专业的医疗、教育培训、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
    有的志愿者组织想给学生做一个救援的培训,却得不到学校方面支持;有的学校以学生要期中考试,要去各种辅导班等理由婉拒;还有的学校不愿接受志愿者提供的培训,也有自己的原因,比如升学压力大,对志愿者不熟悉,没有体系、隔三差五的培训影响教学秩序等。
    目前,全国还没有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立法。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还面临一些法律方面的风险,比如搀扶倒地老人,反而被诬陷为撞人;比如跳下河里救人,却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志愿者提供组织活动的经费如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案例分析】

问答题

分析“在一些市民看来,只提供服务不收钱,就很可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字数在150字以内)

【正确答案】

一方面,社会上这类提供免费服务的现象太少,社会大众已经习惯了支付一定价钱,接受相应服务的社会规则,对于志愿者这种新兴团体不易接受;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一些用免费的噱头来吸引公众眼球,实际上提供劣质服务或者事后要求付钱的现象,导致群众对“免费服务”这一字眼充满警惕。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如何提高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可度?(字数在200字以内)

【正确答案】

(1)政府为主导,多渠道汇集民间资金,支持志愿者服务团体,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性强的培训活动,提升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素质;
(2)加快有关志愿者服务的相关立法,肯定志愿者服务团队的社会地位,为志愿者群体提供保障;
(3)规范志愿者的服务体系,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被服务者的实际情况;
(4)加大对志愿者服务惠民意义的宣传,增强群众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同感,为志愿者服务的展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