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下面是朱老师为讲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所设计的探究主题和问题序列:
探究主题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这些要素如何形成感性的认识?可以从下面两个探究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1】说说你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
【问题2】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探究主题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成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相关探究问题应在“问题1、问题2”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问题3】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问题4】你所展示的照片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5】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问题6】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探究主题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分析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设计问题应突出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问题7】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如何进行传输与交换?
问题:
【正确答案】①问题的顺序不当。
朱老师探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部分的问题应该调整如下:a.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b.归纳总结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朱老师探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时,应该把“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个问题放在该探究主题的最后,作为一个检测性的问题。
②设置的问题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比如探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一问题时,问题的设置过于空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探究,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探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以案例为依托探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具体过程。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①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教师应该给出肯定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的评价或者提示和追问。
②提示和追问。老师通过层层启发、逐级诱导、巧妙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探究问题的思路,改进思维方法,调整思维方向,提升认识层次,慢慢接近正确答案,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③总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有些描述不是很准确,有些答案回答得比较分散,不够系统,逻辑性不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最终的结论进行总结和整合,保证答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④鼓励创新。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