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在认识论上,戴震肯定自然界的先在性,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人物”。在身心关系上,他也肯定人的生理结构对精神活动的先在性,即“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所谓血气就是指人的生理躯体,“心知"就是指人的精神活动。
戴震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具有声、色、臭、味等现象的物质构成的,他说:“盈天地之间,有声也,有色也,有臭也,有味也,举声色臭味则盈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外内相通,其开窍也,是为耳目鼻口。”即是说,人和天地之间的万物是内外相通的,耳目鼻口等感观就是相通的门户。但是,戴震并不认为耳目鼻口等感观是人类认识的主要官能,他更强调心对于感观的主宰作用。他说:“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心之精爽以知,知由是进于神明。”就是说,心具有“知”即理性思考的能力,经过反复锻炼,可以达到“神明”的程度,就能够主宰其他感官。戴震通过阐发孟子“心之官则思”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孟子日:‘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是思者,心之能也。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可见,戴震是比较强调理性思维的。心作为一种“精爽”之气,通过思的作用而去掉“蔽隔”,就可以做到无不通,从而可以达至“神明”之境。也就是说,“神明”乃是心不受遮蔽、隔断、无所不通的状态,其实就是指心之理性的清明状态。
戴震所说的心是一种主体的认识能力,对客观的“义理”具有辨别能力,但戴震并不承认为本心所具有,也不承认心中有理的看法。他说:“味也,声也,色也,在物而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理义。”“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理义在事情之条分缕析,接于我之心知,能辨之而悦之。”可见戴震是强调主体的认识能力与客观的理义两个方面相结合的,承认事物中有客观的理义。主体通过心知的作用,能够对客观的义理作出区分辨别,就如同耳目口等感官能够辨别声色味的现象一样。从而,戴震批评程朱“理具于心”的说法。在程朱看来,理是先验的,就存在于人们心中,是“得于天而具于心”的。戴震则认为,理义就是心知照察的对象,而不是脱离心之认知能力先验存在于内心的。总之,戴震是坚持理义存在于事物中的,具有客观性。他说:“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义以予之而具于心也。心之神明,于事物咸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戴震的这个说法,既否认了程朱派“理具于心”的说法,也否定了陆王“心即理”的说法。
戴震还对程朱的“理”进行了批判。他区分了“理”和“意见”。他说:“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也。”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如此的,才可以说是理义;仅仅是个人的看法,没有获得公众的认可的东西,只能算是“意见”。戴震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意见当理义,他说:“吾惧求理义者之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极也哉!”
戴震还区别了“私”和“蔽”。程朱、陆王都认为,人心本具有理,只是因为私欲的蒙蔽,所以理才不能显现。戴震批判了这种看法,他认为私和蔽是两回事。私是欲望方面的问题,而蔽则是认知方面的事情。他说:“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欲之失为私、不为蔽。自以为得理,而所执实谬,乃蔽而不明。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戴震将私欲和认识的问题区别开来,是有意义的。他所针对的是宋明理学家“私欲所蔽”的说法,突出了认识问题的独立性。他认为认识方面的不明,是由于理性被遮蔽造成的。这是有见地的。但是事实上,感情欲望也会影响我们的理性认识,戴震并没有指出这一点。
总之,戴震“血气心知”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理性主义色彩,具有从传统理学思维向近代思维转换的性质,具有启蒙意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