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面的论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及主要概念界定和使用的准确性及前后是否互相矛盾,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的成立条件是否充分。还要注意逻辑结构和语言运用。)
当今时代,文化的“速食主义”倾向并不少见:刷微博、微信,瞄一眼推荐来、转来的“美文”,成了日常阅读的主要来源;机场等候区,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点点划划的随处可见,捧着书看的少之又少,还多半是老外;学生要交论文、办事员要写总结,甚至某人心血来潮要发封情书,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搜一搜,说不定范本、模板都现成可取;策划、出书、选题,离不开“网来网去”,盯着网络红人、名博、热帖,即使是“审丑”也不愁销量保证。但是,美国和日本的情况与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只有少量的人采用移动设备获得信息,而且他们每年看书的数量是中国的7~8倍。
正是这些我们越来越习以为常的景象,侵蚀着社会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使其功利。
为什么人们喜欢通过网络享用文化“速食”?无非是图它快捷,鼠标一点说来就来;图它轻松,需要什么搜什么,无须苦旅、不费周章。总想着能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忘记了文化恰恰需要长期积累、沉淀。一味依赖“速食”的“快”与“轻”,只会让我们与文化“慢”与“重”的本质背道而驰、越行越远。美国人与日本人正在让我们明白,我们已经越来越不爱看书了。
也确实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可以从海量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中精确寻找自己所需的素材。网络的发达,是文化“速食主义”的动因。出现文化“速食主义”症候群,与其归咎于网络,不如归咎于功利的心态。
文化本非功利事,有它自己的内生规律和逻辑。不妨时时自我警醒:在文化心态上,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凝神静气;少一点急火猛攻,多一点文火慢炖;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有疑之心;少一点不加辨别,多一点小心求证。文化“速食”不妨有,但没有理由抛下文化精品大餐。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论证有效性分析
“速食”还是“大餐”
材料中,作者列举了丰富的实例,并深入地分析了文化的“速食主义”,得出“速食”不妨有,“大餐”更可贵的结论。在这一系列的推理论证中,作者的逻辑出现了诸多漏洞,这些漏洞也大大降低了论证的有效性。
第一,文章认为文化“速食主义”使文化心态变得功利,同时也认为,功利的文化心态导致文化“速食主义”,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显然有矛盾之嫌。这一矛盾的逻辑推论,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的推论和结论。
第二,作者在没有任何条件、任何特指的情况下,拿中国与美国、日本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这也是不严谨的。因为三个国家在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人民素质、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这些差别将有可能导致这种比较的失误。同时,美国人、日本人看书的数量比中国人多,只是一个静态的时点比较,并没有历史的趋势比较,很难就认为中国人越不爱看书了。
第三,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用“科学文化知识”代替“文化”,是概念混淆了。科学文化只是文化的外延,并非内涵。其“慢”与“重”的本质特征也不可延伸到“文化”之中。
第四,整篇文章只在强调和分析文化“速食主义”的缺点和不足,并未分析其优点和长处,因此,其结论也是片面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是皆有两面,文化“速食主义”也不例外。在生活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化“速食主义”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益处。这一重要的论据恰好被作者所忽略掉了。因此,其结论是片面的。
综上所述,原文的论证存在诸多逻辑漏洞,其有效性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