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货币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 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内部传导机制, 即从货币工具选定、 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 二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 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在西方,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认为, 当货币政策变动时, 例如,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债券, 货币供应量增加, 导致货币资产收益率下降; 经济单位以货币买进债券, 导致债券价格上升, 市场利率下降, 投资者则增加投资, 引起总需求增加, 导致产出增加。 整个传导过程可表示为: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 →r(利率) →I(投资) →E(总支出) →Y(收入)。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 再经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 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 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 ①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 ③利率变化对投资水平的影响; ④投资水平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这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 这一传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 如果其中任意环节出现阻塞或障碍, 都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减弱或无效。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环节是利率。
(2) 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 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 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该学派认为, 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 银行增加贷款, 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 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 引致产出提高, 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因此,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 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 可用符号表示为: M→E→I→Y。 其中 M→E, 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 货币供给量不通过利率途径而直接影响支出的原因在于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 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 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 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从而必然增加支出。 E→I, 是指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 这是一个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 因为不同取向的投资会相应引起不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 这就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