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待越轨的问题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有什么差别?
 
【正确答案】(1)生物学视角 生物学视角,即从人类生物、生理方面出发去研究越轨,特别是犯罪型越轨的发生原因。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发现越轨与生物学因素的确有密切关系,但是,与生物性因素相关的医学方法对越轨的解释则具有较大的可信性,并且越来越流行。 (2)心理学视角 ①越轨行为与人的性格类型有关。例如,外向型个性的人,相对于内向型个性的人来说,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②越轨行为与社会学习有关。例如,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暴力场面就可能在游戏中加以模仿,通过这种学习和模仿的方式,即使不用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孩子们也学会了怎样行使暴力。 ③越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当某一需要未能满足时,人们可能会遭受挫折。遭受挫折的强度如何,取决于需要、冲动和欲望受到妨碍的程度大小。反过来,攻击的程度与人们如何受挫有关。挫折可以由于缺乏金钱、爱情和其他东西而产生。 ④越轨行为与人格结构的内部不平衡有关。弗洛伊德认为,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 (3)社会学视角 ①社会失范理论 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人们在面对这类不能实现自身文化目标的情形时,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默顿指出,根据目标和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人们可能以五种方式对其社会失范的困境产生反应。 a.遵从 这是最通常的反应,指运用文化认可的手段,通过努力工作去达到想要的且社会认同的目标,即使成功的机会比较罕见。 b.革新 接受目标(如获得财富)但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而代之以“新”的非法的手段,即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c.仪式主义 这是指那种已经失去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相对来说,这一类型并不常见。 d.退却主义 这是指既反对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他们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 e.反叛 拒绝文化上赞同的目标和手段,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 ②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就其本身而言,失范并不一定导致越轨。要想变成越轨者,人们必须有机会去学习越轨。那些习得了赞成越轨行动的观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采取越轨的方式。也就是说,越轨在某些区域,被作为一种文化持续地传递给其成员。 ③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者认为,社会不存在一个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的、相同的目标和价值。相反,他们认为,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同那些没有权力和没有地位的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无权无势的人之所以越轨频率高,是因为社会规则和法律是社会权势集团参与制定的,并没有反映出他们认同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 a.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理论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视角:其一,由不同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越轨。其二,由不同性别、生活方式、地理位置等亚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越轨。 b.阶级冲突论 阶级冲突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越轨的根源是阶级冲突,而不是一般的文化差异。资本主义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是财产犯罪,实际上是穷人对富人的犯罪。而富人犯罪,如偷漏税等,尽管所造成的危害比穷人犯罪大得多,但法律只是将其当做相对次要的问题看待和处理。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