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拟态环境的含义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己相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大众传播以提示环境变化为己任,但它所提示的并不是环境的全部,而是一种“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之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2)拟态环境的成因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又称“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3)拟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提出,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们行为的力量,还为以后的学者提出培养理论以及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供了理论契机。许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①公众重建拟态环境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公共事务的能力。李普曼认为的处于20世纪初的“拟态环境”中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 ②“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即结构化的特征。而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网络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 ③受众的能动性增强 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还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进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及“躲猫猫”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 ④“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能力。尤其在当今时代,受众自己已经具备了建构“拟态环境”的能力,他们更加不会对“拟态环境”不加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