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的其他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的班里。
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又到小强家进行了家访。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任课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张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几”“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7”“0”小强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小声,“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张老师说:“你刚才做的题目里,有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因为0的存在,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想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的无所谓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争光添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常常向其他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映从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答案要点]
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还不成熟,不能要求学生十全十美,也应该看到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材料中,小强是调皮生,上课捣乱,同年级的其他班主任都不愿接收他,面对这一情况,张老师二话不说接纳他,并且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巧用数学题来引导小强克服自身问题,最终小强在课堂表现中有了变化。这都表明张老师看到了学生的发展性及巨大的潜能。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部不相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独特性因材施教。材料中,小强数学学习很棒、活泼热情,但上课易捣乱。针对这一特点,张老师利用数学题来克服他的不足,并且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数学课代表,体现了张老师针对小强的自身特点而因材施教。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帮助、引导学生来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材料中,为了帮助小强克服捣乱的毛病,设置了数学试题,并引导小强在回答中意识到“0”的意义,从而让小强联想到自身的问题,并表示要做一个为班级争光添彩的“数”。最后,张老师还发挥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课代表,这样的做法构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