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一: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材料二:201 3年4月3日,无锡市北塘区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原告储某是77岁高龄的老太太,老人其中一个诉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的女儿作为被告,被法院“判处”平时每两个月至少需至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传统节日要额外安排看望。由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该案成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的全国首例“常回家看看”案例。
请阅读上述材料,并运用法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 从本案中法院的判决来看,简述法律的调整对象及机制。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规定了人们一般的行为模式,从而为人们的交互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本案中储某的儿女没有尽到法律规定的看望老人的义务,被判决应当每两个月至少看望老人一次。
②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本案中老人在儿女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其儿女在判决后如果仍拒绝履行,可以由法院强制执行。这就体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问答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①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道德理论和观点是法律学说和理念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上述材料中“常回家看看”条款便产生于古往今来传承的孝道。
②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判断、评价法律的价值尺度;没有道德及价值观念体系作为基础,法律就缺乏内在支柱,它的合法性将最终失去。
③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法律权威、力量、合法性的发挥和实现是建立在道德这一基石上的。
④道德也是法律的补充。法律调整的对象局限于人们的行为,本案中法院只能判决被告履行义务,而要保证家庭和睦,儿女内在和外在的表现都符合孝道,则需要通过道德来调整。
⑤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进一步强化、维护、实现道德规范。本材料中《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中国孝顺的传统道德转化规定为“常回家看看”条款,使得社会规范实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⑥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弘扬、发展一定的社会道德理念、信条和原则。本材料中立法者将传统道德法律化,确立和形成了一个法定的基本道德体系和标准,促进和改善了社会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