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根据某地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已建的排水设施,新建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8万m3/d,服务面积46.4km2,污水收集管网41.3km,中途泵站12座。处理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采用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建有进水泵房、曝气沉沙池、交替式生物池、污泥浓缩池、贮泥池等设施,还有配电间、机修车间、仓库等辅助设施。
污水进入处理厂后,先经粗格栅除去垃圾杂物,再经细格栅进入曝气沉沙池,污水在曝气沉沙池的停留时间为3min,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交替式生物处理池,曝气区停留时间为6.33h,沉淀区停留时间为3.75h。污水经处理各项指标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下表为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与出水口两天测定的结果。
{{B}}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监测结果{{/B}}
监测项目 污水处理厂进水 污水处理厂出水
第1天 第2天 平均值 第1天 第2天 平均值
pH 7.00 7.80 7.40 7.02 7.62 7.32
CODCr/(mg/L) 419 431 425 52 54 53
BOD5/(mg/L) 260 282 27l 20 23 21
NH3-N/(mg/L) 26.8 32.2 29.5 20 18 19
水量/(万m3/d) 7.82 7.86 7.84 7.20 7.30 7.35
污水处理厂厂界无组织排放废气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扩、改建的二级标准。
[问题]
1.表中pH平均值计算有误,请予以更正。
2.根据表计算各污染物项目的去除率(除pH外),并根据出水量和进、出水水质平均值计算各污染物的排放量,以此计算CODCr和氨氮排放总量。
3.对污水处理厂的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应安排哪些项目?污水处理厂厂界总体呈东西长、南北宽的矩形,验收监测时风向为东南风,请问参照点应布设在矩形厂界的哪一角?
4.我国对固体废物管理提出的“三化”原则是什么?
5.根据素材中提供的数据计算监测期间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负荷,并说明此负荷是否符合要求。
6.对于日处理能力在10万m3以下的污水处理设施,除采用活性污泥法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技术进行二级处理?请列举两种。
【正确答案】1.pH是氢离子浓度的负倒数pH=-lg[H+],因此其平均值不能用简单的算数平均值来计算表中进、出水pH的平均值计算是错误的。
(1)若pH1=7.00(进水1),即[*]=10-7.00mol/L,pH2=7.80(进水2),即[*]=10-7.80mol/L。
(2)混合后:[H+]=1/2{[*]}=1/2×10-7.00×(1+10-0.80)=1/2×10-7.00×1.158=0.579×10-7.00(mol/L)。
则进水混合后pH均值=-1g[H+]=-lg(0.579×10-7.00)=0.24+7.00=7.24,同样,出水混合后pH均值应为7.22。
2.(1)去除率如下表所示。
{{B}}污水处理厂各污染物去除率{{/B}}
监测项目 污水处理厂
进水/(mg/L)
污水处理厂
出水(mg/L)
去除率/% 实际排放量/(t/d)
CODCr 425 53 87.5 3.90
BOD5 271 21 92.3 1.54
NH3-N 29.5 19 35.6 1.40
  根据上表,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7.84万m3/d,出水水量7.35m3/d。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出水口排水量计算:CODCr总量为3.90×365=1424(t/a),氨氮总量为1.40×365=511(t/a)。
  3.(1)对污水处理厂的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应安排氨、硫化氢和臭气的监测。
  (2)必须根据监测时的气象情况,在上风向设定一个参照监测点,故应设在矩形厂界的东南角厂界外10m范围内。
  4.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1)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负荷按进水口处理量计算,如下表所示。
{{B}}污水处理厂生产负荷{{/B}}
检测时间 设计处理量/(万t/d) 实际进水口处理量/(万t/d) 生产负荷/%
第1天 8 7.82 97.8
第2天 8 7.86 98.3
(2)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75%以上时进行,该项目在验收监测时的工况和生产负荷是符合要求的。
6.①采用氧化沟法;②SBR法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