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经济理论是怎么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存在和发展的,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有何不同?
(1)产业内贸易
最早提出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经济学家是沃顿。1966年,巴拉萨将这种不同国家在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进行贸易的现象称为产业内贸易。根据有关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当代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2)规模经济
当代经济学家默瑞·坎普和保罗·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倾向。“规模经济”学说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会比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3)内部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
①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一国一旦以谋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规模优势十分微弱,但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扩展而滚雪球般的增大,最终至少有一国达到专业化生产。这种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分工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
②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一国内某种产品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生产的局面,大型企业进而能发展成为出口商。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所以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产品来,同时,各国生产的产品又各具特色。产品差异的存在既是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的因素,从而能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也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
③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国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和其生产规模都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但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该世界市场当然比任何单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要大。
(4)规模经济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不同之处
①传统贸易理论都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而规模经济学说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完全的。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②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同样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克鲁格曼则认为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同样,因此。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一方面,各种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互相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特征,所以各自又有一定的垄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