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请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正确答案】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 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俗称官制) 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教育用于培养人才,科举用于选拔人才, 官制用于使用人才, 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
(1) 我国的科举制度特点
①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 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②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 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 而是看重文才;
 ③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 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 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被选拔人员的行为目标大多是高官厚禄和封妻荫子, 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
④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 官重民轻, 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凡经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 他一下子就成为人民的老爷, 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老百姓却只能受苦受难, 所以一旦有一两个肯为人民主持公道者, 自然就成了人民的救星, 这就是千余年不衰的“清官政治”。
(2)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①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 对国家而言, 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 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对社会而言, 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②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 具有相对公平、 公正和公开的优点, 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 非但影响了日本、 韩国、 越南的科举制, 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3) 科举制的负面作用
①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 认为只要一登龙门, 便可身价百倍, 因而寻章摘句, 死记硬背, 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工夫;
②全国举子甚多, 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 考中实在不易, 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 行贿赂, 通关节, 走后门, 费尽心机, 不择手段。 比较正直一点的人往往屡试不中。 到了明清两代, 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 其流弊更甚于前代。 八股文形式死板, 束缚思想, 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
总之, 科举是一种历史现象, 它能在历史上产生、 发展, 直至消亡, 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 尽管它本身存在很多弊端, 并且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腐败现象, 但不能不承认, 它也为封建国家发现和选拔了不少人才, 其中有相当多的人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有些人甚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至今仍有巨大影响。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