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对于大四的课堂、宿舍,学生之间流行一种说法,叫“大四皆空”。到了大四,学生们忙于实习与求职,很多大学宿舍的学生都跑光了,教室也没有多少人上课。对于这种“空巢”现象,有人感慨大学四年级已经“名存实亡”。我认为,该现象体现了本科教育变相“缩水”,不利于毕业生从学校向社会健康过渡。
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四皆空”?显然,就业压力首当其冲。随着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为了毕业后有好的归宿,不可避免地提早进入求职阶段,正常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人敢以牺牲就业率为代价来要求大四学生安心学习。其次,“大四空巢”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与现实脱节太大、就业压力大有关。不得不归功于大学的扩招和大学的去精英化,批量化教育。很多高校由于一些原因在大学四年级已经没有多少教学安排了,况且课程多是理论性,与现实脱节太大,所学非市场所需,再加上现在就业压力大,条件高,除了考研、考公务员外,很多人会选择趁着四年级没课,出去实习,增加些工作经验。
在就业强压的大环境下,学生之所以逃课,是因为对于自己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降低就业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健康走入社会,成为人才,学校和政府应协调配合改进。
学校角度,现在对大学生的管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明晰的方向,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不免迷茫。大学教育应当有很强的专业性,明确培养人才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当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科学习与社会接轨,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在社会实际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有明确的方向。不管是向研究型发展还是功能型发展,最终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还是要有用于社会,将学生一味禁锢在知识的象牙塔里,必然造成学生与社会的悬空脱节。两方面的需求都模糊化了,相互选择的难度就增加了。
政府方面,应当积极作为,采取积极政策,增加政府帮扶就业,政府鼓励创业,政府创造就业等途径,使大学生们点燃未来希望的火炬。具体来说,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扩大就业,在每年为毕业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如政府机关的各个部门,支教、村官、服务西部等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同时,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创业,加大创业补给,畅通就业渠道,降低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择业观念,回归大学生活,安心完成好课业学习,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此外,作为大学生,也需要转变浮躁的就业观,明确学习是最主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对之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实践的机会并不急在一时,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增强自身就业能力,相信一定可以在社会中找到属于大学生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