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图 6-1 是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简图,请根据此简图将应填入(n)处的字句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 1、
【正确答案】 1、

(1)业务平面 
(2)控制平面 
(3)传输平面 
(4)接入平面 
(5)SIP-T BICC 
(6)SIGTRAN 
(7)MGCP/H.248 
(8)H.323 
(9)SIP 

    
【答案解析】

在该体系结构中,网络从底向上按纵向划分成 4 层:边缘接入层、核心传送层、网络控制层和业务层,各层之间采用标准化接口。 
(1)边缘接入层 
边缘接入层负责将各种不同的网络和终端设备接入软交换体系结构,将各种业务量进行集中,并利用公共的传送平台传送到目的地。接入层的设备包括各种不同的网络、终端设备以及各种网关设备。这些网络或终端设备可以是公众交换电话网、ATM 网络、帧中继网络、移动网络、各种 IP 电话终端及模拟终端等,它们通过不同的网关或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络。 
1)媒体网关 
媒体网关(MG)负责将各种终端和接入网络接入核心分组网络,主要用于将一种网络 中的媒体格式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如在电路交换网络业务和分组网络(如 IP、ATM)媒体流之间进行转换,包括语音压缩、传真中继、回声消除和数字检测等。 
2)信令网关 
信令网关(SG)提供 No.7 信令网和分组网之间信令的转换,其中包括综合业务用户部分(ISUP)、事物处理应用部分(TCAP)等协议的转换。信令网关通常和软交换设备合设在一处,也可以单独设置。 
(2)核心传送层 
核心传送层对各种不同的业务和媒体流提供公共的传送平台。多采用基于分组的传送方 式,目前比较公认的核心传送网为 IP 骨干网其他各层如业务层、控制层、接入层都是直接挂接在 IP 骨干网上,在物理上都是 IP 骨干网的终端设备。这些设备之间的业务流和信令流都是通过IP 传输的。 
(3)网络控制层 
网络控制层完成呼叫控制、路由、认证、资源管理等功能。其主要实体为软交换设备,有时也称作媒体网关控制器。软交换与媒体网关间的信令,可使用 H.248/Megaco(Media Gataway Control Protocal—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软交换对媒体网关的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及管理。软交换与 IP 电话设备间信令,可使用 SIP 或 H.323。 
(4)业务层 
业务层/应用层在呼叫控制的基础上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同时提供业务和网络的管理功能。该层的主要功能实体包括应用服务器、特征服务器、策略服务器、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ccountings 认证、授权和计费)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SCP(业务控制点)、网管及安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其中,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负责各种增值业务的逻辑产生和管理,并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为第三方业务的开发提供统一公共的创作平台:AAA 服务器负责提供接入认证和计费功能。 
在窄带通信时代,通常使用 ISUP(ISDN User Part,ISDN 用户部分)来完成电话系统中的呼叫控制和电路控制的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ISUP 已经不能够满足宽带通讯的需求。于是,ITU-TSG11 小组制订 BICC协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问题,使呼叫控制信令可在各种网络上承载。 
BICC 是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的缩写,即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从字面意思上看,BICC 有 2 点要素:呼叫控制协议、与承载无关。 
H.248 是由 IETF 和 ITU-T 制定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媒体网关控制器和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H.248 协议又称为 H.248/Megaco。
H.248/Megaco 协议是控制器和网关分离概念的产物。网关分离的核心是业务和控制分离,控制和承载分离。这样使业务、控制和承载可独立发展,运营商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可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提升网络价值。 
H.248/Megaco 是在 MGCP 协议(RFC2705)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它提供媒体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也可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该协议在构建开放和多网融合的下一代宽带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H.323 和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一会话启动协议)是相互竞争的两个协议。软交换可以同时支持 H.323 和 SIP。不过在这两种体系结构中的软交换还是有区别的。由于 H.323 是集中管理,系统状态、资源都要管理,因而 H.323 的软交换设备要复杂一些。SIP 体系是分散的,它不管理系统状态,SIP 的软交换设备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要小一些,因而 SIP 的软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能力要大于 H.323的软交换设备。 
目前我国的 IP 电话产品采用 ITU 的 H.323 协议,电信管理部门也将H.323 协议定为暂行标准。 
H.323 协议是 ITU 为在局域网上开展多媒体业务制定的,初衷是希望该协议用于多媒体会议系统,但目前它却在 IP 电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很好效果。H.323 是 H.320 的扩展,H.320 产品通常使用 ISDN、DDN等电路交换广域网进行视频会议通信。H.323 则在分组网络上支持点对点和多点音像通信服务。目前普遍认为 H.323 协议是在分组网上支持语音、图像和数据业务最成熟的协议。 
IP 电话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传统电话的低成本替代,还在于将 Internet基于 Web 的新业务和传统电话智能网业务的优势结合起来,提供创新的综合业务,这将开拓广阔的新市场。 
ITU 提出的 H.323 协议更多地考虑满足传统通信的要求,对以 Web 为基础的新应用考虑不足,为此 IETF 近年来发展了会话启动协议(SIP)。SIP 用于建立启动、维持和终止会话。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 IP 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SIP 协议借鉴了 HTTP 及 SMTP 等协议的思路,支持代理、重定向、登记定位用户等功能,支持用户移动,与 RTP(实时传输协议)、SDP(会话描述协议)、DNS 等协议配合,支持语音、视频、数据、电子邮件、报到(Presence-表示用户开机、在线、入网、位置等)、文字聊天、即时消息、交互游戏甚至虚拟现实等业务(会话)。 
SIP 基本思想:采用 Client/Server 和 HTTP 协议模型,由呼叫服务器、代理服务器等提供业务,用户终端每一个请求触发服务器的某种操作;请求和响应构成一个事务,事务之间相互独立,一个完整的呼叫包含多个事务;独立于底层 UDP/TCP 等传输协议,消息中可携 带任意类型的消息体。 
对 SIP 和 H.323 进行比较,它们具有不同的优势。 
SIP 特别适合于提供即时消息和报到(presence)功能,而采用 H.323很难提供这类功能。 
采用 SIP 协议可以提供兼有传统电信智能网和基于 Web 的新业务的优点的综合服务。 
采用 H.323 的 VoIP 服务对终端设备的要求较高。而 SIP 则简单易行并且很容易与其 他服务集成,优势明显。 
H.323 协议栈作为 VoIP 的基本通信协议,经过长期、大量测试检验。这是 SIP 目前所不具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SIP+H.248/Megaco 将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