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1)①上层社会(士大夫阶级);②普通大众;③专制迷信思想;④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⑤深奥;⑥通俗。
(2)起讫:从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初年)。
(3)原因:适应大众需求;顺应时代,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