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并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早期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其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M→r→I→E→Y。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分析中,在初期阶段,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①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当产出水平不变时,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推动产出上升。这与原来的分析是一样的。
②但产出的上升,提出了大于原来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活,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③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④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利息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论证的传导机制可表示为:M→E→I→Y。
其中,M→E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这是因为:①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②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而货币供给属于外生变量;③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的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
E→I是指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将是资本结构的调整过程。①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②不同取向的投资会相应引起不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产业投资增加,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如此等等;③这就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收益率的比值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最后,名义收入Y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由于M作用于支出E,而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Y的变动。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短期内对两方面均可发生影响;就长期而言,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政策主张的不同
凯恩斯主义采取相机抉择,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而货币主义采取单一货币规则,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