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题目:望天门山
2.内容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一、教学目标
1.学会“断、楚、孤、帆”等四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悟诗中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同学们,“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不尽、道不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 诗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解诗题
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题《望天门山》,教师点拨:天门山是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由诗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看到天门山景色时的所见所感。
2.多朗读,通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划分诗歌节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诗歌大意,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第一,赏析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提问:圈画出诗中描绘景物的词句,用自己的话描述相关画面。
明确: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2.提问:你从哪些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诗人是如何写出山高水急、气势雄浑的景象的?
要求:学生圈画关键词,思考作答。
明确:(1) "断”。开” “回”。(2) "断” 字本义是”截断”,诗中意思是“用刀、斧子截断绳索”;“开”字本义是“开门",
诗中意思是“像有人用手推门一样推开两座山";“回”是“回旋”的意思。诗人用“断”“开" "回”三个动词写出了天门山和江水的壮阔气势。
3.教师出示”断”。”开““回”的甲骨文字形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并随机指导书写。
4.图片展示天门山的景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描写的景象。
5.朗读指导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第二,赏析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提问:后两句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笔下刻画的“山”有什么样的特征?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出” 字重点体会。
明确: (1)“出” 字写出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靠近两山,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出”字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2) “山”极为雄壮且富有动态美;
2.教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显示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4.全班齐读诗歌,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任务6:展开想象,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诗中的图景。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已见,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教师引导
总结: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这些景物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展现了山河的壮阔,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愉悦的心情。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查找阅读李白其他的山水名篇,摘抄积累。
2.背诵《望天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