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利用政策循环模型分析2008年中国自然灾害救援实践。无
【正确答案】

(1)政策循环模型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理论,它假设不同的政府主体和政治利益参与到不同的政策阶段,由此形成持续循环的政策过程。政策的制定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包括问题界定、议程设定、政策采纳、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整个过程通过政策反馈形成一个循环。

(2)本题主要参考政策制定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一点,借以分析2008年中国自然灾害救援实践,现具体阐述如下:

①第一阶段:问题界定,即就某一现象或情况进行初步识别。2008年自然灾害暴露了预警机制的不足。本来预警预报系统是应对灾害的先行手段,新闻媒体是公众最灵敏的嗅觉。但在现实中却未有做到。比如2008年1月10日,第一次雨雪天气出现以前,国务院就根据气象局的预报发布了紧急通知,第二次雨雪天气出现时,气象局又与交通部联合发布了紧急通知。然而,全国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没有把这两次紧急通知作为预警讯号报道出来,让民众产生应有的防灾警觉。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外,直至1月25日以后,地方媒体才陆续报道气象异常情况及其影响。由此可见,预警系统与新闻媒体对现实情况的判定将初步决定着一个政策能否形成,并且引导着公众的视觉焦点。

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议程设定与、政策采纳。自然灾害后,政府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快速启动应急方案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部署。应急决策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决策,它省略掉了政治博弈的环节,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唯一的目标。但是我国现有的灾害救助体制在关键时刻虽能显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灾害救助管理仍处于被动的灾后应急管理阶段,即紧急启动型,突发事件发生后紧急启动应急救援活动。灾害救助能否从紧急启动型向计划准备型转变取决于我国对灾害管理的长期能力建设。对灾害承受和管理的能力建设除了工程措施以外,还包括更多非工程措施如法律的完善、决策能力,预警能力,风险转移能力,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受灾之后的自救互救能力等等,这些非工程措施应该得到促进和发展。

③第四阶段:政策执行。我国虽然已基本形成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并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仍应看到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在发生灾难时、灾害救助时以及灾后重建时,政府、公民的义务和受灾群众的权利,灾害救助的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我国在防范自然灾害方面的许多法律在制定后并未得到现实的充分检验,汶川地震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有关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灾后管理、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监管等许多内容,都需要在汶川地震后进行充实和完善。尽管《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关于灾害预警、救灾和重建制度的建立,也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这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对于处理巨灾缺乏法律依据,解决不了地震灾害发生后遇到的大量法律问题。立法上的缺失导致司法的无序和低效。我们需要一种固化且灵活的机制为我们应急工作提供长期的指导。

④第五阶段:政策评估。政策评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政策影响,主要还是包括对政策本身的评价和政策的实际影响。在自然灾害后,媒体主要关注的是灾害中的感人事迹,而缺少深刻反思的文章。专家学者所进行对策等研究也缺乏相应的可实践性,最终往往流于形式。这样避重就轻的评估机制会制约我们进步改进的空间。

⑤第六阶段:政策反馈。对政策的评估则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决策者,从而对政策进行调整或者作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依据。人民对政府所作所为的观感往往只停留在灾后重建工作上,人民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政府与人民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缺少深入群众,也缺少必要的告知环节,使得政府与人民群众在信息上的不对接,这种信息盲区的存在也大大削减了政策的合法性与群众基础。

第一至第六阶段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决策制定过程。通过政策决策机制的不断循环优化政府决策,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的科学与民主,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冲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