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
    生1: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角度进行说明。
    生2:还有角落、门窗、彩绘等。
    生3: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段。
    (学生齐读)
    师: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
    生1: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一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
    生2:我也分三层,但我认为第一层应为第一、二句,最后两句是第三层,中间剩下的句子为第二层。
    生3:我认为分两层最好,就在“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后划开,前后各为一层。
    生4:我觉得还是分成三层好,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两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
    师:大家的发言都有道理,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下面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生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3: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师:要求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欠妥。但这句话很重要,这个句子揭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全文的中心句。
    问题:
    以上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 1、
【正确答案】 1、

从教学实录片段来看,这堂课的课堂对话是没有什么实效的。高效的课堂对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师生互动充分,课堂生动活泼;教师组织恰当,学生活动高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真正共鸣;在这个讨程中,学生能多方位、最优化地积累知识,训练方法、增长能力。而这堂课的对话基本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层面上,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步中,教师由“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这个问题引发课堂对话,切入点正确。这时,教师应让学生浏览课文,从对文本的解读中归纳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让学生展开讨论,即学生通过对话,达到相互影响、启发、补充和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以“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一句泛性评价作小结,也欠准确。究竟是这几个学生的答案综合起来“很准确”,还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很准确”?教师的表达没有落实到点上,让人听了反倒迷惑,这样的师生对话当然是没有质量的。

(2)第二步中,教师由“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段”发起齐读的安排是恰当的,但对齐读没有提出明确的思维性要求,学生虽然有了与课本对话的形式,却没有与课本对话的具体性思维活动,这样的读是无效阅读。学生齐读结束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读做出必要的评价和点拨,而是直接提出“如果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的问题,任务安排太生硬,这时候学生的解答活动当然就显得很虚化。而且,因为教师所提问题笼统化,所以四位发言的学生也都只针对“怎样划分”做出非常简单的结果性回答。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师没有要求他们,也没有进行具体阐述。四位学生的回答有分歧,这是引导学生互相对话的一个好时机,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划分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可惜,这位教师忽视了这个极有价值的对话点。对学生的各种划分结果,教师只用“大家的发言都不错,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作结,为什么“不错”?为什么“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学生自然仍是云里雾里的。

(3)第三步中,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任务提出后,也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先读一下文段,再归纳、概括。虽然发言学生的回答还比较令人满意,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发言学生可能只代表了一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而其他较大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就可能只是听听而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没能很好地对话,自然是被动而低效的。

纵观这个实录片段,课堂对话只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构成。缺乏学生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提问、写作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更缺乏学生与生活、与自身的联系和其他具有碰撞性的活动。课堂对话形式单一,活动简单,没有建构起立体性、互动式的课堂对话体系来。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案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