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1)①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简介
凯恩斯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古典宏观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通论》发表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这一时期宏观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经济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的作用,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虽然每个古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理论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是,如果把这些理论综合起来,可以把古典宏观经济学概括为以下四个要点:萨伊定律、货币数量论、实际利率理论以及工资与价格的灵活性假说。
②凯恩斯理论简介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陷入困境。在1929年,美国的失业率是3.2%,而到了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近25%。同时,美国的总产出也下降了30%左右。这使经济学家认识到失业率和总产出并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于是他们开始研究产出和就业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通论》在理论上说明了失业长期存在的原因,标志着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学界经常把凯恩斯《通论》的发表及其随后的传播称做凯恩斯革命。
(2)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与他以前的经济学有关理论的主要区别
①收入的决定不同
古典理论信奉萨伊定律。萨伊是法国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是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支柱。萨伊定律本来是就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而言的。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经济中,只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萨伊定律同样是有效的。在货币经济中,生产者首先要把自己的产出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这些货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价格灵活调整的条件下,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从而使得供求相等。如果人们只消费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而把其余的收入在资本市场储蓄起来,就可以获得利息收入。这时,厂商就可以在资本市场借款进行投资。人们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厂商的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在利率灵活变动的条件下,如果储蓄大于投资,利率就会下降;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就会上升,从而使得储蓄和投资相等,也就是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换言之,产品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货币工资也是灵活变动的。当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上升,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换言之,充分就业是经济中的正常状态,与此同时,总产出也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于是,根据萨伊定律,资本主义不可能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因为不会出现持续的失业现象,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支配地位长达一个世纪。
凯恩斯把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需求称作有效需求。他指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就会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因而经济中就会存在失业现象。
凯恩斯运用以下三个基本心理定律来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第一,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的增量在收入的增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所以消费需求是不足的。第二,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利润增量在投资增量中所占的比例,换言之,资本边际效率相当于投资的利润率。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的,所以投资需求是不足的。第三,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均衡利率与厂商的投资需求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人们的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并且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利率下降到一定限度时,人们的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变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这时,即使中央银行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均衡利率也不会继续下降,因此投资就不会继续增加。换言之,由于利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因此投资的增加也就是有限度的。于是,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而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就会引起总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使经济中长期存在失业现象。
②货币理论不同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另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提出的剑桥方程式。费雪方程式可以表述为:
MV=PY
其中,M代表货币供给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产出水平。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充分就业是经济中的正常状态,因此总产出在短期是一个既定的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经济结构以及支付习惯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变动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在短期也是既定不变的。由此可见,当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时,价格水平会发生相应的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
剑桥方程式可以表述为:
M=kPY
它是由费雪方程式变形而来的。其中的k实际上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含义完全相同,也是指明了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剑桥方程式的左边可以被看作是货币供给,右边可以被看作是货币需求。因此,剑桥方程式可以被理解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且它表明货币的需求是收入水平的增函数。这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典宏观经济学信奉实际利率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中,家庭的储蓄是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它是利率的增函数,这可以表示为:
S=S(R),S'>0
其中,S代表储蓄,R代表利率。厂商的投资是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它是利率的减函数,这可以表示为:
I=I(R),I'<0
其中,I代表投资。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决定投资需求的是资本的实际生产力,决定储蓄的是家庭牺牲的实际消费,因此利率与货币供给量无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古典经济学的利率理论被称作是实际利率理论。由于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利率决定的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能够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以实际利率也被称作自然利率。当然,名义利率或者说市场利率会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费雪指出,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进行日常的交易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人们持有的准备用于购买债券,进行投机活动的那部分货币。人们的金融资产有两种持有形式:货币和债券。持有货币没有收益,而持有债券可以获得收益。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人们会减少货币的持有量。
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货币市场的均衡。
③关于工资和价格调整的假设不同
在古典经济学中,工资和价格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灵活变化的。当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实际工资时,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失业,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由于货币工资下降,价格也就随着下降,但是由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小于货币工资的下降幅度,结果引起实际工资下降到均衡水平,失业消失,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在凯恩斯看来,由于经济中存在着工资刚性等制度约束、工会和其他垄断力量,古典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在短期甚至在长期都无法发挥作用,换言之,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④政策主张不同
根据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就会向上移动,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货币工资水平相应上升,而对经济变量的实际均衡水平没有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与货币供给增加有类似的效应。
由此可见,由于在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信奉萨伊定律,坚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因此在他们看来,充分就业是经济中的正常状态,因而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在短期是既定的,于是需要解释的只是各种商品产量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所以,这些经济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也承认出现失业的可能性,但是在他们看来,即使经济中出现失业也只是暂时现象,因为经济自身会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因此他们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张在市场自发调整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相机处置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