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思考探究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积累拓展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预习提示 “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查找资料,说出几篇属于这种文体的文言作品。 认真阅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引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陋室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以及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陋室铭》是作者遭贬后写作的文章,文章处处透露着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加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文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深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仍积极乐观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大意;掌握作者刘禹锡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文体文学常识;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背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培养面对挫折乐观不屈的态度。 (2)设计依据 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完成以上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课的预习提示中也指出,说出几篇属于这种文体的文言作品;参考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③文章特点:《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作者通过写陋室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句式美。 ④学生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面对挫折仍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陋室铭》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栽。(PPT展示刘禹锡的“陋室”)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这间“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授新课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PPT展示作者生平)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著名诗人,被誉为“诗豪”。他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 2.介绍文体知识 提问: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说说“铭”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古代刻在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 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文章。若有疑难,同桌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 教师巡视指导,解疑。 (2)检查效果,引导解疑 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总结。 4.合作探究,体会感情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明确:陋室。 问题2:陋室在作者眼中陋不陋?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题3:陋室不陋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物文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活动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乐观心态) 问题4: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不陋,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已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 问题5: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问题6:读《陋室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明确: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虽奋力反抗却屡遭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 三、布置作业 背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