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正确答案】

(一)明初内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后,繁琐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 精力所能料理。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 胡广、杨荣等七人人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 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特别到英宗时,小皇帝 九岁即位,不能处理国事,凡章奏皆由阁臣票拟呈进,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所 谓票拟,即是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 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d皇帝看过之后,把小票撕了,亲自用 红笔写批在章奏上,这叫作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
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上,内阁仍只是辅政机构。

(二)明中期以后的演变。明中期以后,由于皇帝怠政或倚重内阁,阁臣权力曰 重,票拟往往就是皇帝的朱批意见,所以,内阁大学士,尤其是内阁首辅,往往无丞相 之名,却是实际上的丞相。但内阁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 职权的地方。内阁的权力实际大大低于古代宰相的职权,这十分有利于君主加强集权。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