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题目:必修一《喀斯特地貌》
2.内容:略。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板图进行讲解;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教学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分布区域,知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2.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和小组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分布区域,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教师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以及地下河和溶洞奇观的照片。2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是否知道这图上的美景出现在我国什么地方想不想了解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规律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自主阅读,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
1.要求:根据导入的图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以及这种地貌中主要的岩石是哪一种。
明确:喀斯特地貌为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提问:这种岩石的主要分布区域有哪些
要求:教师展示我国岩石的种类分布,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二)利用视频,深入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
1.提问:喀斯特地貌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几部分
要求:教师播放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的漫画视频,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可以从地上、地下两个方面来总结答案。
明确:在地上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在地下主要有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等。
2.提问:根据漫画视频,分组讨论后谈一谈:如何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流水的哪一种特性有关
要求: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岩石顶部多裂隙,岩石中的碳酸钙与降雨中的硫化物产生反应,是一种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三、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介绍短片,带领学生领略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壮丽。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课下调查所在省份地区是否存在喀斯特地貌,并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