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原文】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要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对父亲离去时的背影,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二、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单元导语

上一单元涉及的非正义战争中残杀无辜的暴行,使我们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发出这样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问答题

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背影》教学的认识。

【正确答案】

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既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思、多论,也要估计到学生的实际困难,作必要的引导、辅导和讲解,使他们能顺利地学好这篇课文。例如关于作者介绍、毛主席对朱自清的评论,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对怎样对待亲属之情,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为加深对课文所表现的亲情的感受,可指导学生朗诵。在写作方面也可以借鉴课文进行仿写练习或口头作文,如写老师、父亲等人的侧影,表现出他们的勤恳而有毅力;写母亲、祖母动作感很强的特写镜头,表现她们的勤俭和慈祥等。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就是语言朴素自然,清新隽永,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可分三步进行,这三步的基础就是读。①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线索。②读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③读课文,领会作者语言特色。在读讲课文过程中,领悟课文意境,通过对意境的分析,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讲课文过程中,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平实自然中寓真情的语言风格。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分析文章结构,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细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中浓浓的父子亲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2)确定依据

新课标需要学生能随文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并会使用。故在教学目标中涉及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新课标中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文章内容,感受形象塑造。这要求学生能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对“背影”的细致描写。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故要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逐步培养“孝”的美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同时符合文本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父亲劝我、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远行回头、惦记儿子)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次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和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三、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文中表达儿子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轻音乐《奇迹》)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四、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师总结:难以忘记,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难以忘记,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更难以忘记,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充满爱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五、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