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三角函数
2.内容:
如图28.1-4,在Rt ∆ 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即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
当∠A=45°时,我们有
。
(∠A的正弦sinA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
类似正弦的情况,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证明(请你自己完成证明),在途28.1-6中,当∠A确定时,∠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都是确定的,我们把∠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osine),记作cosA,即
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记作tanA,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出示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将大小相等的两个锐角分别记作A和A'。
提问:角A和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有什么关系?
预设: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角A和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相同。
引出课题——三角函数。
(二)讲解新知
1.讲解正弦
给出直角三角形ABC,借助图形讲解正弦的概念以及符号表示:。
提问:根据正弦的定义计算sin30°和sin45°?
预设:和
。
提问:正弦值是不变的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角A的正弦sinA随着角A的变化而变化。
2.讲解余弦、正切
引导学生根据正弦的学习,利用相似三角形来研究:角度一定时,三角形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时间。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分享,全班交流结果。
预设:学生发现,相等的角,对应的比值也相同。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余弦、正切的概念及符号表达:,
。
教师总结:∠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是∠A的锐角三角形函数,其中,
,
。
(三)课堂练习
写出角A为30度、60度、45度时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将30°、45°、60°的正弦、余弦、正切列表,并进行记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