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题29~34: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箱形基础顶为嵌固端,房屋高度为36.4m。首层层高为4.0m,2~10层层高均为3.6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
单选题 已知:特征周期Tan=0.35s,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折减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地震影响系数α1=0.0459;各层(包括屋面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总和∑Gi=110310kN,各层(层顶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Gi与该层质点计算高度Hi乘积之和∑GiHi=2161314kN·m,第9层(层顶质点)的G9H9=267940kN·m。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第9层(层顶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9(kN)时,试问,其值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作答。
  • A.405
  • B.455
  • C.490
  • D.53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1条,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eq=0.85∑Gi=0.85×110310kN=93763.5kN
FEkα1Geq=0.0459×93763.5kN=4303.7kN
T1=1.0s>1.4Tg=1.4×0.35s=0.49s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2.1,
顶部附力口地震作用系数δ10=0.08T1+0.07=0.08×1.0+0.07=0.15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公式(5.2.1-2),
第9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单选题 若该结构顶部增加突出小屋(第11层水箱间),其层高为3.0m。已知:第10层(层顶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10=682.3kN,第11层(层顶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11=85.3kN,第10层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10=910.7kN。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顶部突出小屋(第11层水箱间)以及第10层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VEk11(kN)和VEk10(kN),分别与下列何组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作答。
  • A.VEk11=85,VEk10=1680
  • B.VEk11=256,VEk10=1680
  • C.VEk11=996,VEk10=1680
  • D.VEk11=256,VEk10=185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4条,顶部突出小屋第11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
VEk11=3×85.3kN=255.9kN
第10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VEk10=F11+F10+△F10=(85.3+682.3+910.7)kN=1678.3kN
单选题 沿该建筑物竖向框架结构的层刚度无突变,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v分布均匀。已求得首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0.45。1~3层柱截面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均相同。按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边柱、中柱的受剪承载力分别为:边柱Vcua1=678kN,中柱Vcua2=960kN。罕遇地震作用下首层弹性地震剪力标准值为36000kN。试问,下列何项主张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作答。
  • A.不必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 B.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且必须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 C.通过调整柱实配钢筋使Vcua1和Vcua2增加5%后,可不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 D.可采用弹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将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乘以增大系数1.9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2条第1款,结构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答案A错误;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3条第1款,答案(B)错误;
通过调整首层柱实配钢筋边柱、中柱受剪承载力增加5%后,
ξv=1.05×0.450=0.473<0.50,结构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答案(C)错误;
1~3层柱截面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相同,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3条第1款和表5.5.4,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为1.90;答案(D)正确。
单选题 该框架结构首层某根框架边柱轴压比不小于0.15。在各种荷载作用下该柱的同方向柱底端弯矩标准值为:恒荷载作用下MDk=190kN·m;活荷载作用下MLk=94kN·m;水平地震作用下MEk=133kN·m。若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活荷载组合值系数为0.5,试问,抗震设计时该柱底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KN·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 A.645
  • B.690
  • C.725
  • D.96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条,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弯矩效应
MG=(190+0.5×94)kN·m=237kN·m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6.3条和表5.6.4,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为:
M组合=(1.2×237+1.3×133) kN·m=457.3kN·m
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2.2条,弯矩设计值为
M=1.5×457.3kN·m=686.0kN·m
单选题 在该结构中某根截面为600mm×600mm的框架柱,h0=5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箍筋采用HRB335级钢(fyv=300N/mm2),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mm。该柱进行抗震设计时,剪跨比λ=2.5,剪力设计值V=650kN,对应的轴力设计值N=340kN(受拉)。试问,计算所需的非加密区箍筋面积Asv(mm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①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0.8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偏心受拉时,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公式(6.2.9-2),
[*]
169.3+0.2×340)kN=451.2kN
>0.36ftbh0=203.1kN
Asv=[451.2×103×200/(300×550)]mm2=547mm2
单选题 在该框架结构中,与截面为600mm×600mm的框架中柱相连的某截面为350mm×600mm的框架梁,纵筋采用HRB335级钢()。试问,该梁端上部和下部纵向钢筋按下列何项配置时,才能全部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的构造要求?
提示:下列各选项纵筋配筋率均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3.2条第1、2款要求。
A.上部纵筋432+228(ρ=2.38%),下部纵筋4(作图)28(ρ=1.26%)
B.上部纵筋925(ρ=2.34%),下部纵筋425(ρ=1.00%)
C.上部纵筋728(ρ=2.31%),下部纵筋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纵筋直径32mm>(600/20)mm=30mm,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3.3条第2款,答案(A)错误;
下部与上部纵筋截面面积比4/9=0.44<0.5,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3.2条第4款,答案(B)错误;
ρ=2.31%<2.5%,下部与上部纵筋截面面积比4/7=0.57>0.5,
纵筋直径28mm<(600/20)mm=30mm,答案(C)正确,答案(D)错误。
单选题 某偏心受压单肢剪力墙,位于非底部加强部位,矩形截面尺寸为200mm×l400mm,hw0=1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fc=19.1N/mm2,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βc=1.0);抗震等级为一级,剪跨比入不大于2.5。试问,在乘以因短肢剪力墙应考虑的增大系数之前,该墙肢允许承受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最大剪力计算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0.85。
  • A.505
  • B.575
  • C.625
  • D.69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剪跨比入不大于2.5,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公式(7.2.2-3),剪力墙的截面剪力设计值为 [*] 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1400/200=7<8,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1.2条注,该墙肢为短肢剪力墙。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1.2条第5款,抗震等级一级时,其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为1.4。 该墙肢所能承受的考虑地震作用的剪力最大组合计算值=(808.9/1.4)kN=577.8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