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述题 材料一: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若有赃应备(赔),受赃者备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唐律疏议·名例》

    材料二: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名例》
问答题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体现了唐律的何种刑罚原则?该原则适用的对象有哪些?
    ②材料一中允许“收赎”的情况有哪些?
 
【正确答案】①材料一体现了唐律的老幼废疾犯罪减刑原则。适用对象包括: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废疾者;80岁以上、10岁以下以及笃疾者;90岁以上,7岁以下者。 ②允许“收赎”的情况有: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废疾者,犯流罪以下;80岁以上、10岁以下及笃疾者,犯盗窃及伤人罪;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上述老、疾收赎的规定处理;罪犯将在服徒刑期限内老、疾者,依上述老、疾收赎的规定处理;犯罪时年幼,事发时长大者,依上述幼小收赎的规定处理。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结合材料一,阐述材料二的内涵。
 
【正确答案】材料二集中体现了唐初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既强调治理国家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如同一天之中有早晚,一年之中有四季,不可或缺;又强调德礼和刑罚在实施政教中的关系是“德本”“刑用”。材料一中唐律规定的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原则便体现了唐律的礼刑并用、德本刑用的立法指导精神。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014年12月,为加快旧城改造,某市城南区政府决定征收黎明小区的房屋。就补偿问题,区政府未能与部分居民达成一致。区政府遂对小吴等反对拆迁的“钉子户”的住宅实施监控并断水断电。小吴在其微博连续披露此事,批评区政府行为违法,引起社会关注。城南区政府以消除社会不良影响为由,要求微博运营商提供小吴的所有微博私信内容,并注销其微博账号。运营商对此予以配合。区政府还就小吴反对拆迁事件录制专题片在区电视台播出,以教育小吴和广大群众。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分析城南区政府采取的措施侵犯了小吴的哪些宪法权利,并阐述理由。
 
【正确答案】(1)城南区政府采取的措施侵犯了小吴的住宅权、言论自由、监督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人格尊严等宪法权利。 (2)住宅权:《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在上述材料中,区政府对小吴的住宅实施监控并断水断电,危害了其住宅安全和正常生活,侵犯了小吴的住宅权。 (3)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宪法》规定公民拥有言论自由,并且拥有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权的监督权。在上述材料中,小吴在微博连续披露此拆迁事件,批评区政府行为违法,属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行使。区政府要求运营商注销其微博账号,侵犯了小吴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区政府获取小吴微博私信的行为侵犯了小吴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5)人格尊严:《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在上述材料中,区政府录制并播出小吴反对拆迁的专题片,损害了小吴的名誉,构成了对于小吴的人格侮辱,侵犯了其人格尊严。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