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片段一:在教授《氧气的性质》时,老师先举例,英国动物学家康英森在某个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并向空中一直伸头。当时康英森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作了一种奇怪的解释,即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因此把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经验,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具备哪些性质呢?

片段二:在教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时,老师提问:“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学生回答:“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耳朵的?为什么有噪音、导音?声音为什么只能听到而看不到?声音轻重由什么决定?为什么有些声音很好听,有些声音很难听……”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老师不慌不忙地说:“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呢?”学生激烈地讨论、争辩,最后认为应先讨论“声音的产生”。老师假装疑惑:“为什么?”甲生:“因为不产生声音就听不到声音,噪音、导音等就不存在了。”乙生:“因为没有声音,也就没有其他问题的研究。”就这样老师一边调动学生“放出”问题,一边又引领学生“收回”问题,在宽松的对话沟通中进行教学。

片段三:在教授《观察土壤中有什么》时,老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从生物、非生物、颜色、颗粒大小、含水量、含气量等角度观察,并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实验成果,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给予鼓励。有些观察活动,周期较长,还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

问题:上述教学案例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的教学片段,请根据你的认知进行分析评价。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维果斯基根据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1)教师在教授《氧气的性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英国动物学家康英森在某个国家的水塘里发现的“嗅鱼”所嗅的气体是什么以及该气体的性质。这体现了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因此,当学生面对问题情境时,一方面学生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启发,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而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认识思维活动最活跃,将最有利于促讲学生智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旦解决问题就有一种成就感,对学习就会更主动、更热情,此时此刻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心理负担随之减轻,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2)教师在教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启发学生,使学生自己逐渐明白在众多问题当中应该最先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个问题。这体现了教师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问题引入课堂,创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在教授《观察土壤中有什么》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且从多角度观察,并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给予鼓励;对观察周期较长的活动,则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这体现了教学不断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以“引导”教学的发展,只有走在前面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教学不应以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