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避讳无
【正确答案】

避讳是指古代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现象。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是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
(1)改字法,是对帝王及尊者之名改用其他代替。如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恒山”为“常山”;
(2)空字法,是将应当避讳的字空出来不写,或空围“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字。如东汉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当世皇帝汉安帝刘祜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代帝王之名,皆取空字法,只作“上讳”二字,也不解释它们的形、音、义;
(3)缺笔法,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清代人为避讳,凡遇“玄”均少写最后一点。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