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学生也要作好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课后还要辅以其他教学形式;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评价以改进教学。这样,教学便以上课为中心一环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循序进行、周而复始的工作流程。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教师需要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熟三个阶段。还要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是否存在缺陷,应采取什么措施弥补;他们的兴趣、欲求、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他们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和问题,要采取哪些措施,也应有预见与准备。以及考虑教法,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确定课的类型与每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相应地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
(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而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各学科教学均以一定计划按课时进行,在课后的时间里,师生之间的教学并未停止,只是改变了活动的形式,即学生转入以独立作业和自学为主的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则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各种课后的辅导。其目的是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与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