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简述信贷配给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信贷配给又称“信用配给”,是指在借款人愿意支付规定利率甚至更高利率时,贷款人仍不愿发放贷款或发放贷款的数额小于申请贷款额的情形。包括两种情况:①银行拒绝发放任何数额的贷款,即使借款者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那些拥有较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的个人和企业往往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而银行不愿意发放此类贷款,原因是投资风险太大。若借款者投资失败,银行贷款将得不到偿还。②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但贷款数额低于借款者的要求。贷款的规模越大,借款者越容易从事风险大而难以归还贷款的活动,小额贷款则容易偿还。
(2)信贷配给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
斯蒂格利茨对信息不对称下市场的研究扩展到信贷市场上,建立了著名的信贷配给微观经济模型,从而解释了自由信贷市场上市场贷款利率总是低于使供需平衡的利率,结果造成许多愿意支付市场利率的人得不到贷款的现象。以往对于信贷市场配给这一事实,人们只能笼统地认为属于市场失灵现象,但既不知其成因,也难以做出适当的反应。斯蒂格利茨一韦斯模型是将信息不对称引入信贷市场模型,即借款人有风险高低之分,但掌握这一信息的只有借款人自己,提供贷款的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利率升高时,低风险借款人不愿意继续申请贷款,而高风险的人却依旧积极。这是因为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利益并不一致,如果贷款人无法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监督(事实往往如此),这就等于鼓励借款人从事高风险的投资——这里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即使项目失败,也不需要借款人承担全部损失;而一旦获得成功,就可以从中谋取较高的收益。利率的高低变化对不同风险类别借款人的影响不同,说明利率在信息不对称时起到了筛选的作用。然而,筛选的结果显然有悖于贷款人提高利率的初衷。贷款利率与贷款收益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被称为贷款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既然信贷配给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效应,那么降低利率,使需求大于供给,反而有可能提高贷款提供者的利润结果,因为借款人群中低风险类型的比例相应上升,从而缓解了贷款人面对的逆向选择。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充满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色彩。传统经济学认为,信贷市场上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认为,光考察利率机制不够,在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与配给机制同时在起作用,市场存在多态均衡。信贷市场是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借方与贷方互为博弈的对象,双方信息不对称。利率存在正向选择效应,即利率提高能增加银行的收益;利率也存在逆向选择效应,即较高的利率会使那些有良好资信的厂商不再申请贷款;而那些资信度低、乐于从事风险投资的厂商会继续申请贷款,这些厂商还款的可能性较低,反而导致银行的收益下降。在利率提高的过程中,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递增而正向选择效应递减,两种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对于厂商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利率逆向选择效应使利率与银行的收益呈非线性关系。在银行与厂商博弈的过程中,银行不能只是依靠利率去制约厂商,在市场利率高于最优利率时,银行必须运用数量限制的办法,即信贷配给来约束厂商。新凯恩斯主义由此得出结论:由于信贷市场出现多重均衡,市场机制失灵,市场利率不能使信贷市场出清,政府有必要干预,政府应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以提高还贷概率,改善资源配置,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既没有抛弃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强调了非市场机制的作用,分析中加入经济主体和客体直接相互作用的方式,研究非利率体系下借方与贷方相互作用的关系,重视信息、交易成本、经济当事人以及政府的行为,所描述的信贷市场及提出的相关对策更加逼近现实的经济过程。从方法论上讲,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信贷配给论中的应用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