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教育改革主题 [背景材料] “真是太好了,山里终于有了公办幼儿园,我孙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了。”家住广西大化县百马乡的韦奶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1年,大化县仅在县城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由于乡镇没有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都以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和民办幼儿园为主体,机构网点、规模、保教质量均无法满足全县学前教育的需求。 作为学校布局调整综合改革和学前教育机制改革试点县,大化在推进撤点并校、县城办中学、乡镇办寄宿制小学的同时,也把切实解决乡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纳入其中。 当地正逐步将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四到六年级并入乡镇中心小学,并逐步撤并15人以下、交通不便的小学教学点。截至目前,该县已撤并教学点180个。这些因撤并闲置的校舍,成为改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创办村级幼儿教育网点的先天资源。 [习题] 阅读背景材料,以“教育改革”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民生之基,强国之本。刚刚走过的十年,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十年,更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十年。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正以国家意志的形态强力奏响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然而,教育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钱学森之间”仍然无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让人无奈,高昂的择校费让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自备课桌上学的无稽之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直指资源分配、教育管理和教育保障等机制缺陷。各级政府应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改革资源分配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些城市投入千万甚至数亿元建设“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而在一些乡村学校,有不少孩子在危房里上课。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义务教育还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校际不均衡问题。教育不均衡的现实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依然存在着强烈反差。故需改革资源分配机制,推进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推动师资、生源均衡,保障农民工子女和贫困家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改革管理体制,切实增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当前,人民群众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教育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方式、严重的教育行政化等问题更加制约教育发展。不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的问题便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钱学森之间”所涉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也不是能单纯依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的。因此,必须改革教育监测评价机制、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旗帜鲜明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保障机制,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4%的实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块里程碑,它开启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航道。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区的小学生需自备课桌上学的报道屡见不鲜。政府需思考如何用好经费,如何将新增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体现出显著的惠民成效。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与监督机制,如此方能确保经费使用安全,方能提高教育投入的绩效,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唯有持之以恒地推进资源分配机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方能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做出更大的贡献。
【答案解析】[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各级政府应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分论点——改革资源分配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改革管理体制,切实增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改革保障机制,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结构 解决问题型结构。文章标题采用递进式结构,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总论点“教育机制改革”,同时将最终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并列出,令人一目了然。 文章第一段背景介绍。选用时间型开头结构,详细阐述了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与下文问题的提出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面临问题的重要性。 文章第二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者关注时事热点,通过列举“钱学森之间”、资源分配不均、高昂择校费、背桌上学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章第三、四、五三段“解决问题”。针对上文中分析得到的具体原因,作者从“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三个角度提出改革措施,对策的提出与上文保持一致,同时通过引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及当下热点,突出了对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文章第六段通过引用十八大报告中的政策性语句,对教育机制改革的总论点再次作出肯定,同时表明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更将文章拔高至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层次,深化了文章立意。 二、知识储备 盲目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该如何消除?经多地调查发现,一些省份已意识到盲目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同时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除了叫停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外,一些地方开始恢复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 要消除撤点并校“后遗症”,有两个基本的机制特别关键。其一,教育民主决策机制,所有重大教育决策,都应该广泛听取民意,把民意纳入决策程序。像中小学的布局,就应该通过民主决策决定。但当下,学校如何布局,基本上都是政府说了算,其结果是,在农村出现盲目的撤点并校,在城市,学校布局也无法满足适龄孩子就近入学的需要。如果教育民主决策机制不建立,农村撤点并校的“后遗症”,就不可能得到消除,甚至还会出现其他更复杂的“病情”。 其二,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机制。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毋庸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目前主要还是靠县乡财政维系,在县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完全有可能从节省教育投入角度,来思考撤点并校问题。另外,在我国升学教育体系中,县乡政府关注的教育政绩,不是教育的普及、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而是本地的孩子有多少升入当地的重点中学,以及全国的重点大学,因此,就会把少量的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这也加速了农村的撤点并校。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加大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建立由省级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新机制。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农村教育落后局面的需要。 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到“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这为农村保留小规模村小,提供了政策依据。可是,钱从哪里来?师资从哪里来?如果不解决办学经费和师资问题,乡村小规模学校是运转不起来的。要落实这一条,唯有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及推进省级财政对乡村教育的统筹。 三、精彩语句 1.教育,民生之基,强国之本。刚刚走过的十年,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十年,更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十年。 2.“钱学森之间”仍然无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让人无奈,高昂的择校费让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自备课桌上学的无稽之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直指资源分配、教育管理和教育保障等机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