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睢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思考探究 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划线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4.与臣而将四。 甚,汝之不惠!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划线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 单元介绍 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不畏强 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还要注意在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泰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阅读课文,想一想,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问答题

从“阅读教学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的角度,写出你对《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正确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学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常识,锻炼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着重从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九年级学生心智较成熟,容易把握人物鲜明的性格,且对唐雎这样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历史人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用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排演过程中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把握课文主题。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字词,体会课文大意。 ②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了解唐雎、秦王等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①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 ②排演课本剧,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使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确立依据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与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学情,确立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②新课标指出,阅读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尝试记忆、翻译重点字词句,同时,借助语文课程能对学生思想情感起熏陶作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示了弱国安陵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众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奉为写人记事的典范。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唐雎外交辞令的表达技巧。 ④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收集、整理信息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此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著作的同时,也能受到古人在智慧、勇气和节操等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提问导入 (教师先提问,查看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学生回答后再小结)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为秦国所灭,山东六国中其余的四国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也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能够得以自保,与安陵君这位头脑清醒的国君有很大关系,与不畏秦王淫威、以死相搏的使臣唐雎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试着翻译文章。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品读第1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第1段交代了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秦国。 小结: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2.品读第2段对话,回答以下问题。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讨论,明确:从“不说”“……轻寡人与?”中可以看出秦王的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说”,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讨论,明确:唐雎立场坚定、不卑不亢、沉着应对,直言“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小结:唐雎坚决不上秦王的当,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3.品读第3段对话,回答以下问题。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怫然怒”“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讨论,明确:唐雎机智应答,正气凛然,勇敢地与秦王针锋相对。“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小结: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面对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表现出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让秦王感到恐惧。 4.品读第4段对话,回答问题。 问题: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有何反应? 讨论,明确:“长跪而谢之”。 小结:写斗争结果,秦王折服于唐雎,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四)总结 通过分析课文,总结出秦王、唐雎的形象特点如下。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五)作业设计 课下排演课本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