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在他的家乡有一个同名同姓的人在外地杀了人,于是“曾参杀人”的消息就迅速传播开来。
第一个向曾参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一位邻居,那人没有亲眼看见,只是从别人那里得知杀人犯名叫曾参。曾参的母亲一直以自己的儿子为{{U}}
{{U}} 4 {{/U}}
{{/U}},他是孔子的好学生,显然不会干这种事情。因此曾母听了邻居的话后,并没有慌张,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坚定地对邻居说:“{{U}}
{{U}} 5 {{/U}} {{/U}}”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参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仍然很平静,什么都没说。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大家都在议论,都说你儿子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因为杀人是重罪,按照当地的{{U}}
{{U}} 6 {{/U}} {{/U}},她可能也要被抓起来,一辈子都失去{{U}} {{U}} 7
{{/U}} {{/U}},于是她赶紧停下手中的工作,悄悄地爬墙跑了。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从材料看出,本题要选择的词用在“以……为”的结构中,“以……为……”的结构是一个比较文言的表达,意思是“把……当做……”。很显然,______应该填一个名词,因此我们首先排除D。在A、B、C三个选项中,A是“珍奇的东西”或“对小孩儿的爱称”,如“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宝贝”;B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运动员的胜利是祖国的骄傲”;C是指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对未来充满自信”。从“曾参是孔子的好学生”可以看出,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参平时一定让他的母亲感到自豪,因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之一,B符合句意,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
- A.他是他,我是我。
- B.他怎么会这么傻呢?
- C.我儿子现在怎么样?
- D.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义的理解和对情节的推理能力。
在短文中,曾参的母亲第一次听见别人说曾参杀人,她一直把儿子当做自己的骄傲,认为儿子“显然不会干这种事情”,所以她“没有慌张”。另外从前面的情节和关键词“坚定”可以知道,曾参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杀了人。所以D是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从选项来看,本题四个选项词性一致,词义相近但又有一定区别,因此我们从词义角度出发进行判断。A的意思是在长时间里慢慢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如“他每天早上的习惯是在床上躺着看会儿电视再起床”;B是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如“人人必须遵守法律”;C是指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他不答应,我们也没有办法”;D表示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规章、条文,如“不能违反学校纪律”。从句中的“重罪”、“抓起来”等关键词来看,______这个词包含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意思,违反的人是犯罪。其中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触犯法律是犯罪;而D是由团体制定和执行的,违反纪律只是犯错误。因此B是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从选项来看,本题四个选项词性一致,但词义有较大差别,因此我们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判断。A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它是全国人民的权利,我们只能说某个国家或某个国家的人民失去民主,不能说某个人失去民主,可以首先排除;B“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但作为罪犯,即使被抓,也应该有自己一定的权利,因此B不对。C是指拥有的财富,如金钱、房屋等。一般违反法律后,罪犯被抓,他们失去的是“自由”,所以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