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华北平原地区某企业拥有储量7000万t的优质灰岩矿山,拟建设一条日产5000t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9MW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及利用水泥窑日焚烧100t垃圾飞灰工程。厂区选址位于A城市南15km,厂址东北9km有省级风景名胜区B,厂址东3km为石灰石矿山C,厂址西4km正在建设2×60MW火力发电厂W,方圆10km范围不同方位共有10个自然村外,无其他环境敏感点。工程设计方案中,灰岩破碎设在矿区,破碎后的灰岩经拟建的3km的皮带廊道输送到厂区,窑尾烟囱高度95m,燃煤采用半封闭堆棚,其他物料均采用密闭储库储存。经计算,该项目P
i最大地面质量浓度为0.03mg/m
3(对应的二级环境质量标准日平均值为0.12mg/m
3,1小时平均值为0.24mg/m
3),对应的D
10%为12km。
问答题
该类项目的工程污染特点是什么?请识别该项目大气污染因子,列出评价工作中应采用的污染控制标准(只要求标准名称)。
【正确答案】该类项目污染为工业污染类(大气污染为主)和生态破坏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为主)。
(2)窑尾废气中主要污染因子有颗粒物、SO2、NOx、HF;铬、汞、铅及其化合物,HCl,二噁英等。
(3)颗粒物、SO2、NOx、HF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铬、汞、铅及其化合物,HCl,二噁英等污染物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应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厂界噪声应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矿山开采(爆破振动、个别飞散物、爆破冲击波)执行《爆破安全规程》。
【答案解析】该题主要考察环评人员对项目类别的理解能力,对项目污染因子的识别能力,以及评价标准的把控能力。从大的污染特性上,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两类:工业污染类和生态破坏类。水泥生产项目具备了这两个特点,以大气污染和植被破坏为主。本项目既是由灰岩生产水泥,又包括焚烧垃圾飞灰,既要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又要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因此,选择的大气污染物不能缺项。实际工作中,这类项目较多,准确的因子识别和采用正确的评价标准是该类项目环评的关键,也是环评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应该掌握的。
问答题
确定大气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该题考察环评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2.2—2008)的应用能力。
导则要求:当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大于等于标准值(一次值)的80%且落地浓度等于标准值(一次值)的10%位置与源的距离大于等于5km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当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小于标准值(一次值)的10%或落地浓度等于标准值(一次值)的10%位置与源的距离小于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以上两种情况外,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本项目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为标准的12.5%>10%,落地浓度等于标准值(一次值)的10%距离为12km,因此根据以上依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判断为二级。
按照导则要求: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落地浓度等于标准值的10%位置与源的距离)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本项目D10%为12km,因此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该源为中心,边长24km的正方形或直径12km的圆形区域。
问答题
概述该项目环评工作中的现状资料调查途径。
【正确答案】A城市的例行监测资料;
(2)拟建电厂环境评价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
(3)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答案解析】该题考察环评人员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2.2—2008),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的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有三种途径:
(1)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2)收集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3)环境空气现状监测。
本项目A城市邻近评价区,评价范围内正在建设火电厂,所以在调查收集A城市的例行监测资料和拟建电厂环境评价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外,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问答题
概述该项目大气预测内容。
【正确答案】全年逐时小时气象条件下,风景区B及10个自然村、前10位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半径为12km的圆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风景区B及10个自然村、前10位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半径为12km的圆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3)长期气象条件下,风景区B及10个自然村、前10位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半径为12km的圆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小时气象条件下,风景区B及10个自然村、前10位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半径为12km的圆范围内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5)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燃煤半封闭堆棚无组织排放源和危险废物储库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解析】该题考察环评人员掌握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要求的一、二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应包括:
(1)全年逐时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敏感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5)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排放源大气防护距离。
该项目评价范围内的10个自然村、省级风景区B应为环境敏感目标,也就是是大气环境预测点。评价范围内的网格点成千上万,一般要求列出前10位的浓度值。该项目明确燃煤为半封闭堆棚,其他均为封闭储库,因此燃煤堆棚为无组织排放源应计算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危险废物储库是重点监控污染源,应计算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