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韩非在《解老》、《喻老》篇中对老子的“道”论进行了改造,他抛弃了老子论“道”的神秘色彩,而着重从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道”。在韩非的哲学思想中,“道”只是指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自然界或治理社会的总的规律。他明确地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解老》)“道”就是指万物本来的那个样子,是适合于各种具体规律(“理”)的一般规律。
韩非把“道”看做是自然界的一般本质,而每一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质,他称之为“德”。他论述“道"与“德”的关系,认为“德”是体现“道”的。他说:“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扬权》)“道”是构成万物的实体,“德”是一个事物所得于“道”的一部分,事物有了这一部分,就有了它的性质,所以说是“核理”。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德,所以说是“普至”。所有事物都从“道”得到或多或少的“德”。
韩非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他说:“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解老》)这就是说,“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使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他还说,事物由于“理”而得以区别开来,例如可以区分成方圆、短长、粗细、坚脆等。在阐明“道”和“理”的关系时,韩非指出,“道”不是在万“理”之外的另一种规律,“道”就在万“理”之中。他说:“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解老》)“道”既不制裁任何东西,也不创造什么东西,而是柔弱顺从,随时变化,存在于所有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之中。因此他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具体解释见上)韩非还认为,“理”是“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的,而“道”又是“柔顺随时,与理相应”的。因此,他反对老子所谓的那种“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的永恒不灭、不可言说的“常道”。他认为“道”是“无常操”的,是可以“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的,也是可以论说的。这样,韩非也就和老子那种神秘主义的精神本体的“道”区别了开来。
韩非提出并发挥了“理”这一哲学范畴,论证了“理”和“道”的关系,这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史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