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道德建设主题 [背景材料] 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在骑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归途中,遇到同村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步行回村,遂热心搭载她们坐“顺风车”。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三人均受伤,其中李老太太伤情最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出于愧疚,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而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李老太太家属则说:“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习题] 背景材料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不治而亡。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隐含着道德互动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随之而来的道德范畴内的各种问题也屡屡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广泛存在。前不久在某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中暴露出的道德冷漠,以及在“彭宇案”中对道德行为的反制形成的道德冲击,都折射出现代社会的道德缺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教育内容方面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要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观念和道德规范,又要立足当下社会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题,同时发挥道德教化功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新颖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展开,使人们的人道主义、正义感等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此外,充分发挥现代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如故事中的刘女士和李老太太的家属,建立良性运行的公德共识体系,持之以恒,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法律为保障。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法结合的治国传统。要使道德教化深入人心,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与保障。但近年来,行善反被诬陷的事件屡有发生,法律未能为道德行为提供“保护伞”,反而成为刺痛公众道德心理的利器。这种形势下,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发挥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作用,严守公正、公平的底线,为行善者保驾护航,才能使人们的道德潜能重新充分释放,走出道德冷漠的困境,保障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坚实稳固。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素质必将迈向新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长足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
【答案解析】[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分论点——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法律为保障。 2.结构 解决问题型。由于题目要求“以这个故事为话题”,因而在文章的开头从这个故事本身切入,按照“事件描述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段通过阐述事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道德之美,以及重要意义。第二段指出当下社会中存在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并提出道德建设的总体对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第三、四段则分别围绕“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法律为保障”两个具体对策展开论述。最后一段将道德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升华主题。 二、知识储备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精彩语句 1.“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2.法律未能为道德行为提供“保护伞”,反而成为刺痛公众道德心理的利器。 3.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